查看: 1526|回复: 1
|
郑志勇:为闽南语歌曲挣得“出头天”
[复制链接]
|
|
郑志勇:为闽南语歌曲挣得“出头天”
(2004-02-07 10:04:51)
“感动厦门2003”十大感动人物侯选人之十二
一位物流公司的老板,却时常身披“战甲”,征战闽南语歌坛,不但自己演唱,更积极去创作。他希望有更多原汁原味的闽南语歌曲为年轻人所喜欢,从而使我们的闽南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郑志勇(右)与台湾音乐鬼才郑进一
文/辛彬
郑志勇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他的一个身份是某物流公司的老板;另一个身份则是闽南音乐艺术(国际)协会副秘书长、闽南语歌曲词曲作家歌手。两个迥然不同的身份集于一身,郑志勇笑着说,前者使他无衣食之忧,后者让他享受文化的盛宴。
郑志勇大学时就读于电机工程系,毕业分配也是从事机械设计工作,但是对音乐的爱好从没中断过,作为一名业余歌手,从1983年至1990年,他先后在厦门、泉州、深圳、广州等地演唱,1987年,他参加了深圳市“青年歌手通俗歌曲电视大奖赛”,并获得了二等奖。
1990年郑志勇创办了自己的物流公司,暂时告别了他所热爱的音乐。但他说他并没有完全离开音乐,只是离得远一些,思念更多一些。工作之余,他的放松方式就是唱歌。他称自己可能是天生属于舞台的人,在KTV中唱歌,一定要选择在大厅里唱,那里音响效果更好,唱完之后,此起彼伏的掌声让自己更有成就感。而多年闯荡江湖的经历,使他这个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业余歌手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在2002年的厦门市“闽南语歌曲大赛”中由他作词、作曲的《紧返来》征服了观众和评委的心,获得了二等奖。郑志勇如梦初醒,发现了自己身为闽南人,在创作闽南语歌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创作热情一下子爆发出来,这几年来他先后创作了《同唱一首歌》、《不愿醒的梦》、《故乡的月娘》、《不甘离开》、《厝内的阿母》、《孤单的暗暝》等。
他在办公室旁专门设了一间音乐工作室,不足二十平方米,十分“迷你”,却是调音设备、麦克风、电脑样样俱全。工作时间,他坐在办公室里,此时的身份是总经理,专心处理生意上的事情;其余的休息时间,就躲进音乐工作室,把心思完完全全的放在听音乐,写歌;回到家里,他首先做的事就是把当天谱的曲,写的词加工成为整首歌曲。
郑志勇认为闽南音乐的发展和闽南文化的推广是密不可分的,真正的闽南文化根源于我们这块土地上。如今,闽南文化在全球国际化的潮流冲击中,同其他地方文化一样受到了现代文明的挤压,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传统的讲古、说唱影响力已经很小,在大学中方言理论的研究,也只能传达给一小部分人,没有办法引起更多人对于闽南文化、闽南语衰落的重视。而在众多努力中以歌曲的形式去弘扬推广闽南文化,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效果更明显。应该好好的利用这个媒介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闽南文化,了解闽南文化,把我们的闽南文化传承下去。
对于目前大陆的闽南语歌曲创作,郑先生认为它们大多“普通话化”,没有“闽南风格”、不是原汁原味的闽南语歌曲;演唱起来则是民族、美声唱法。他又不愿拘泥于台湾以“哭调”见长的曲风,便经常到泉州、漳州等一些城市化较少的地方去和当地人聊天,汲取灵感,找寻音乐素材;并针对不同的听众群,创作不同曲风的歌曲,有适合年轻人口味的摇滚歌曲、有描写哀怨缠绵的爱情、也有抒发海峡两岸盼望统一的心声,既朴实又富有情感,最重要的是贴近生活、走进群众、通俗易懂。
郑志勇觉得个人的力量终究是微乎其微的,只有“众人拾柴”,火焰才会“高”,因此他积极参与闽南语人才的培养;经常出钱出力赞助有关的活动;并写文章呼吁重视闽南文化的发展。他希望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闽南语歌曲,让年轻的歌手来演唱,来推广闽南文化,把真正的闽南语歌曲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厦门日报) |
|
|
|
|
|
|
|
发表于 13-8-2004 0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