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晴宗

我在扫树叶-叶的掉落是风的追逐还是树的不挽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风起云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0-2011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起云涌 于 2-10-2011 05:05 PM 编辑

一切从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开始

大小乘和南北传本来无直接关系的说--就好比大众部其实不是大乘【是戒律分歧的部派佛教时期分裂出的部】-

而北传后的所谓大乘经典包含了部派佛教内许多部派的零零碎碎【包括大众部分裂部派和上座部分裂部派】法典-

再加上当时文化已经非常强大的中华精髓--方能形成一股宣教升势。。。在演进中后来发现了原来佛教不是本家有而已【当时的资讯-交通-人文落后观】-

还有另一只佛教的存在--为了杜绝此派系佛教对北传佛教地位的影响--先下手为强的情况下【历史证明北传经典一再的出现贬低字眼来打压包借用佛教三乘内的小乘这个字眼来加插误导】在各种机会中尝试贬低这支部派佛教【也就是现在近代我们大家从全球资讯发达后所知道的南传佛教上座部分别说部原始佛教】-

然而这支部派佛教的传播轨迹本来就没有北上的征兆【为何会叫南传就是这么而来-因为都在印度南方和东南亚一带传播】-

也许这次真的是我认为了--北传深怕被影响从而先发制人-通过各种手段来打压这支南传佛教包括借用曲解佛教三乘的原意来贬低这支部派佛教为小乘-

然而这支部派佛教始终也只是在自己的立场上证明自己的经典完成性-而布施善行-舒解民困-正觉教诲始终没有停留过-要不南传佛教不会如此广大传播甚至按历史记载为欧美人士所接触注重研究-

------------------------------------------------------------------------------------
你可以找得到北传佛教的许多经典和后期僧人撰述中对南传佛教羞辱包括贬义小乘之分-歪曲佛经狭义。。。等等--然而南传佛教的经典中完全没有提到的北传的是非种种--完全是近代有了中文翻译后我们这些受中文教育的人士不齿北传所谓大乘佛教的小人行为而不断希望为自己的佛教平反视证而已--真正原始传教区的南传佛教教徒【非受中文教育】不会去理会什么北传-汉传-藏传是非什么的说【语言-文化因素】--

今天原本的北传佛教传教区接触到了南传佛教【中国-日本-香港-台湾-包括我们马来西亚-新加坡。。。】-宗教冲击在所难免--但是佛教正法一切随缘不强求-不故弄玄虚-不好大喜功-不暗渡陈仓-不违背佛祖意愿-不逆转法轮-不子虚乌有--南传佛教的完整经典依旧完整--布施行善-广结众缘-普渡众生-正法传播依旧渊源流传的说--

感恩-合十-SADHU

风起云涌
观世界之流转,想世人之运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0-2011 0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起云涌 于 1-10-2011 02:02 AM 编辑

很大程度的误区--北传为了方便-快捷-容易-美化了菩萨道【大乘】--然而实质上的原始佛教经文教义意义中基础的四圣谛-八正道的实践本就已经具备着同时进行的行善-布施-功德-开导-积福。。。等等--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流传于南方上座部教区的菩萨道思想,下面我们将把流传于中国汉地、西藏等大乘教区的北传菩萨道思想与南传菩萨道之间的差异试作一番比较研究。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由于传承体系的不同,在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中,有一些是与北传佛教传统相异的观点,比如佛陀是阿拉汉,菩萨属于凡夫,菩萨并不能度人等,文中只是依据南传经论的解释而已。

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
          作者: 林 欣     时间: 2010-01-31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6785

一、所依的经典不同

北传佛教向来流传着「大乘佛教」,其经典体系大部分皆属于菩萨藏。波罗蜜是菩萨欲成就佛果所应实践的主要学处,所以其传承的经典绝大部分也与如何行菩萨道、圆满波罗蜜的种种见地和修持方法有关。

就专门讲述修持波罗蜜方面的经论,就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九~卷六百、《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五~卷十、《解深密经》卷四、《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六度集经》《大宝积经》《菩萨地持经》《大智度论》卷十一~卷十八、《大乘庄严经论》卷六、《摄大乘论》等等。

由于每一部经典所讨论的主题不同、内容各别,所以北传菩萨道的修持方法也多种多样,可谓有「八万四千法门」之多。

南传佛教经典体系属于声闻藏,其见地与修持也多侧重于解脱道,因此有关于菩萨道思想的经典所占的比例很小,主要资料来源是巴利语经藏中《小部》的《本生经》《佛种姓经》《所行藏经》及它们的注疏。因为佛陀是修持菩萨道、圆满巴拉密最成功、最无可争议的例子,所以其传承的一系列关于菩萨道的修持体系,皆紧扣着佛陀的本生故事,围绕着佛陀过去生修习巴拉密的实践而展开。


二、巴拉密的开合不同

北传佛教诸经论多数提到波罗蜜有六种,即六波罗蜜多、六度,它们分别为: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耐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其中,般若波罗蜜多又作智能波罗蜜、智度、明度,为其它五种波罗蜜多之根本,称为诸佛之母。

于《金光明最胜王经·最净地陀罗尼品》中又于六波罗蜜外再加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四种,称「十波罗蜜」。《解深密经》卷四载,施设此四波罗蜜与前六种波罗蜜为助伴,谓方便善巧波罗蜜与前三种波罗蜜为助伴,愿波罗蜜与精进波罗蜜为助伴,力波罗蜜与禅波罗蜜为助伴,智波罗蜜与慧波罗蜜为助伴。于《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中又于六波罗蜜外再加智、愿、神通、法四种波罗蜜而成十波罗蜜。于《胜鬘狮子吼经·一谛章》中又提到常、乐、我、净四种波罗蜜。


南传佛教通常提到十巴拉密,而此十巴拉密各各依普通、中等、究竟三个层次又可开为三十个巴拉密。同时,十巴拉密又可把性质相关联的组成一个,而缩小为布施、持戒、忍耐、精进、禅定与智慧六种巴拉密;此六巴拉密的名称、次第与释义与北传全同。六巴拉密又可归纳入真实住处、舍离住处、寂静住处与慧住处四住处,而此四住处(或一切巴拉密)最终可归纳为两个因素,即悲心与智慧。


三、对菩萨的理解不同

只要我们翻阅北传大乘经典,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菩萨的名号及故事,比如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等等,多不胜数。


所有这些菩萨,又可以分为因地菩萨与果地菩萨两种。因地菩萨是指从初发菩提心始,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功行圆满方证佛位的菩萨,如弥勒菩萨、地藏菩萨等是;果地菩萨谓于无量劫前已证佛果,然而为了广度众生、助佛教化,倒驾慈航,再现为菩萨身,如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是。


对于菩萨所修证的次第,北传诸经论中又分为四十位、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六位、五十七位等各种菩萨修证阶位说,其中又以「五十二位说」最为普遍,即: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妙觉。于此诸阶位菩萨中,前四十阶位称为「生死身菩萨」,即凡夫菩萨;初地欢喜地(或谓八地)以上的菩萨称为「法性身菩萨」,即圣者菩萨;妙觉菩萨即是佛位。


在南传佛教经典中,通常只提到两位菩萨,一位是未成正等觉前的释迦牟尼,另一位则是美德亚(Metteyya弥勒)菩萨。在斯里兰卡写成的《未来种姓》一书中曾提到有十个人被佛陀授记为菩萨,但此书是后人作品,不属于巴利圣典。

南传经论只提到菩萨可分为慧者菩萨、信者菩萨、精进者菩萨三种,并没有不同阶位的分别;尽管菩萨的确是伟大的智者,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阶级的差别。


同时,虽然菩萨已经修行了多生多劫,而且观智要比阿拉汉圣者强得多,但在证悟佛果之前还是一位凡夫,因为菩萨的圣道智必须和一切知智同时生起。在证得一切知智之前,他的巴拉密还未成熟到足以证悟道智与果智。未证得圣道的人都还是凡夫,即使其修行达到行舍智亦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0-2011 0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起云涌 于 1-10-2011 02:06 AM 编辑

悉达多菩萨在身为释迦族太子时,曾在王宫中享受感官欲乐达十三年以上,而欲乐的享受乃是凡夫的行为。在《中部·圣求经》(相当于汉译《中阿含经·罗摩经》)中,佛陀自述其在觉悟之前是一个受缚于生、老、病、死、忧愁与污秽中的迷途众生。不仅悉达多菩萨如此,每一位菩萨皆相同。当悉达多菩萨出家之后,为了寻求出世间的至理,曾追随过当时的习定隐士阿罗罗·迦罗摩仙人处学习,证得无所有处定。随后又跟随优陀迦·罗摩子仙人学习,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然而,一位圣者是不可能追随外道修习解脱之道的。在菩萨证悟无上正等觉之前,又曾以六年的时间修习极端的苦行。然而,圣者已经断除了戒禁取,不可能再修行八圣道以外的邪道法。因为当时菩萨还是凡夫,所以自然就还会有这些凡夫的行为。


四、行菩萨道的条件不同

根据北传经论,要修行菩萨道,首先必须发菩提心。菩提心全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心。菩提心是行菩萨道的根本;唯有发心,才能修习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趣向于无上菩提之目的。菩萨发心,以大悲为根本,以希求无上菩提,希求利乐一切有情为行相。


对于发菩提心的因缘,世亲菩萨在《发菩提心论》中指出必须具足十种胜德方能发心;《大集经·不可说菩萨品》中又列举成就十六法才能发菩提心;在《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更说菩萨由于具足四缘、四因、四力而能发菩提心。

在《显扬圣教论》中提到两种发菩提心,第一种为「世俗发心」,即发心者可于一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心而发誓愿;第二种是地上菩萨的「证法性发心」。修行者初发菩提心,即名趣入无上菩提,预在大乘诸菩萨数。


许多北传经典中说只要一发菩提心,即远远超过了阿罗汉和辟支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说:发菩提心成就无量功德,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相同,因为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诸佛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在《大般若经》卷三六四中甚至说:假使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皆趣声闻、辟支地,其所获福,比之于一位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菩萨摩诃萨所获福聚,百千俱胝那庾多分亦不及一。


在北传佛教,一位修菩萨道行者除了发菩提心之外,还必须受菩萨戒。因为菩萨戒「是诸佛之本原,菩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梵网经),是众生之所以能成佛的根本原因。菩萨戒与具足戒等声闻戒不同,它能涵盖却又超胜于一切诸戒。在受戒对象方面,除了人之外,一切天、畜生、变化人等,但能解法师语者,尽受得戒。同时,菩萨戒不仅须「尽形寿受持」,尚须「尽未来际,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


目前流传于汉地的菩萨戒法基本源自六种经典,即:《梵网经》《菩萨璎珞本业经》《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菩萨地持经》《菩萨善戒经》和《优婆塞戒经》;其中又以出自《梵网经》的菩萨戒法最为普遍,为历代僧人所重视和传授。在汉地所传授的「三坛大戒」中,即要求受过沙弥戒、比丘戒之后的出家众须进受菩萨戒,而成为菩萨道行者。


如果说北传佛教要行菩萨道的条件是发菩提心和受菩萨戒的话,那么,在南传佛教要成为一位菩萨的条件就是被佛陀授记为「菩萨」。修行者被授记为菩萨又必须同时具备生为男人、遇见在世的佛陀、圣德成就等八项条件。唯有具足八项条件,所发的至上愿(菩提心)才能生效;唯有在至上愿生起之后,才肯定将于未来成佛,一切决不退转,此时才被称为「菩萨」。菩萨之所以超越声闻阿拉汉,是因为一切即将被授记为菩萨的人完全有能力通过聆听一尊佛陀开示一首四行偈而证悟阿拉汉果,连同六神通及四无碍解智。在《法句经注》和《胜者庄严疏钞》中说到,当佛陀从三十三天讲完《阿毗达摩》回到人间时,显现「自天下降神变」,范围上至有顶天,下至阿鼻地狱,四面八方远至无边世界,凡见到佛陀威神力之人没有一个不因此而发愿成佛。虽然发愿成佛之人不计其数,但其中信心、智能、愿力与精进力弱的人,都可能因为必须生生世世不可间断、不惜牺牲性命地实践巴拉密而退缩不前了,唯有坚忍不拔地圆满巴拉密才能证悟正等觉。


所以,单凭向往或发愿并不能证悟一切知智,即使得到授记也不能产生佛果功德,菩萨还必须圆满巴拉密。比如得瓦达答(提婆达多)在过去世曾与我们的菩萨一起发愿修菩萨道,但在之后的另一世里为了一个金碗而怀恨菩萨,此瞋恨心令他乖离了菩萨道,后来也被佛陀授记最终将成为巴支咖佛(辟支佛)。

所以说:佛陀出世是极为稀有难得的,要成为菩萨也是非常稀有难得的。


五、对三乘的解释不同

北传经论把佛陀所说的教法分为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其中,声闻、缘觉二乘称为「小乘」(有时缘觉乘也称为「中乘」),以其唯自利自度,无利他之心故;菩萨乘称为「大乘」,以其能运载无量众生至菩提彼岸故。小乘乃佛对钝根劣慧之人所说,大乘为佛对上根利智之人所说。


于《法华经·方便品》《华严经·明难品》《胜鬘经·一乘章》中,又立「一佛乘」(又称「佛乘」「一乘究竟教」),为大乘最高教义,谓三乘教法乃佛针对众生不同根基方便而设,三乘将究竟导归一乘。所以在《法华经》中喻二乘之涅盘乃如来方便权现之化城,并非真实;甚至说佛曾为摩诃迦叶等大阿罗汉授记,于未来世当得作佛。不过,大乘唯识学派护法一系亦有持「种姓说」者,认为有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等。


南传佛教把菩提或觉悟分为三种:正等觉或三马三菩提(sammàsambodhi)、巴支咖菩提(paccekabodhi)、声闻菩提或弟子菩提(sàvakabodhi)。修行者可以随自己的意愿修习至证悟三种菩提的任何一种。


此三类觉者皆证悟彻知四圣谛的四道智,皆成为阿拉汉,在证悟涅盘或解脱方面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佛陀除了证悟阿拉汉道智之外,还证得了唯有诸佛才能具足的「一切知智」(sabba¤¤uta-¤àõa),能明了一切值得了解的事情,并能断除过去世的习气。在三类觉者中,一切知的佛陀称为「济渡者」,能无师自通地觉悟四圣谛并教导他人;巴支咖佛只是「自渡者」,能无师自通地觉悟四圣谛,但无能力教导他人;弟子称为「受渡者」他们必须受到佛陀之助才能觉悟。


根据南传佛法,有三种人不能再证悟佛果:


第一、佛陀,因为他已经证悟了佛果;

第二、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未来将成为巴支咖佛或声闻弟子的人,因为他们肯定只会如佛陀所授记的那样;

第三、已经证悟任何一种道果的人也不能证悟佛果。


在证悟道果之前,修行者可以选择解脱道或菩萨道。但在证悟任何一种道果之后,声闻无法改作菩萨,因为佛陀所开示之道是「正性决定」(sammatta-niyàma即固定的法则)。比如一位修行者证悟初果之后,最多将经过七番生死即证入涅盘,他们不可能再用无量劫的时间来圆满巴拉密。证悟道果必然导向涅盘,不再退为较低圣位或凡夫;阿拉汉阶段是最后的阶段,阿拉汉死后趣般涅盘,这是「正性决定」。正如佛陀说阿拉汉「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阿拉汉死后不会再投生,否则佛陀和阿拉汉所说的话就是虚假的话。但是佛陀和阿拉汉是不可能说妄语的,他们已经彻底灭除了造成未来生死的一切烦恼和业力,不再生死轮回,这是「正性决定」。因此,包括佛陀在内的所有阿拉汉都不会再生。


六、菩萨的行持不同

根据北传经论,菩萨乘之所以称为「大乘」,即用大车来比喻此乘能将无量众生从生死此岸运载至涅盘彼岸。菩萨乘与二乘行人的最大区别是菩萨具备「自行化他,以诸佛道成就众生」的菩提道心。


于《金刚经》中说,菩萨应当发起如此的菩提心:所有一切有情之类,皆当令趣入无余依涅盘而灭度之。特别是证得法性生身的圣者菩萨,由于已证无生法忍,舍弃了三界生死之身,受不生不死、不可思议变易之身,能随本愿力,随所应度而度脱众生。据《法华经·普门品》《楞严经·耳根圆通章》等记载,观世音菩萨由于历劫修持,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成就两种殊胜: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所以能随众生不同根性,示现上至诸佛、缘觉,下至鬼神禽兽的三十二应化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地藏菩萨本愿经》也多次提及地藏菩萨过去曾发下大愿:尽未来际不可称计劫数,为应有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众生度尽,方成佛道。同时,地藏菩萨也从久远劫来,以不可思议神力,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化度百千万亿人,永离生死,至涅盘乐。在大乘教区,菩萨能够化度一切众生的弘大行愿,已成为每一位学佛者心目中崇高的理想和不争的信仰。


根据南传佛教,包括佛陀、阿拉汉在内的一切圣凡众生都不能违背因果律。一位修行者唯有在证悟阿拉汉道智时,才能彻底地毁灭导致轮回再生的无明、贪爱和一切或善或恶的业。因为菩萨为了追求无上的佛果,而在授记的那一生中即放弃了证悟阿拉汉果的机会,所以在其后漫长的修行过程中,必定还要随着所造作的善恶业而数数轮回再生,直到他证悟正等觉。业因成熟必定要受果报,这是不变的法则。在本生故事中,我们的菩萨既转生为天神、人,也经常转生为畜生,甚至还会堕落地狱受苦(如德米亚王子的前两生)。


当然,具足巴拉密的菩萨有时也会选择「决意死」(adhimutti-maraõa),即在他希望的时间死亡。菩萨因为大善业而可能时常投生天界,在长寿极乐的天界中很难有实践巴拉密的机会,为了不浪费时间,所以有时会选择「决意死」,投生到人间继续修积巴拉密。


(以上参阅帕奥禅师《菩提资粮》《如实知见》,台湾《佛光大辞典》、正果法师《佛教基本知识》、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等,及北传相关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0-2011 02: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起云涌 于 2-10-2011 05:08 PM 编辑

上文有一个关键文献我另外抽出来--看看能讨论出什么--就是~~根据南传经论,菩萨只是在忘我地帮助和利益众生,但并不曾救度任何人,我们不能把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说成是救度。在大量的本生故事中,我们的菩萨只是在圆满巴拉密而已,比如在萨埵那饲虎本生,那几只老虎吃了王子的肉之后,并不因此而解脱生死;在维山达拉王子本生中,那些婆罗门并不因为得到了王子的布施而证悟涅盘。

在这很大程度上北传所谓的大乘美化了菩萨--或者说神话了菩萨能力--这或许是应对中华文化本身的强悍儒学思想已经神道思想-法力-神迹等等【其中道家神学偶像中和佛教中都有法力无边观音就是一个显著例子】--这种掺杂混合不难理解--这取决于当时的中国文化和人民的习俗强势局势-为了吸引方便融入和传播--北传所谓大乘作出了牺牲--制造出神的力量让信徒憧憬-让跟随者膜拜--这也就是如今为什么北传佛教所谓大乘已经乖离了佛教基本--他造就了神学-依赖性-法力可以改变一切等--让这份虚荣可以很容易的吸引人们趋之若鹜

简单的说法就是--你本身无法悟彻-心正觉不要紧--法师【上师】【师父】可以借菩萨的力量改变你【这个其实有蒙骗的成份】-达到自欺欺人的完美效果--但是在现今社会中--每个人的实质生活遭遇-经历-思想处理-心念主义等已经不再是以前单单的给你糖吃-吃了病就会好--你觉得冷-有我的被给你盖就不会冷了。。。那么没有你的糖你的被聂??怎么办??

佛教的本来教义和正法就具备了修习-修心-实践让自己正觉强大的说--不需要依靠【依赖】外力【神力-法力】--自强而不是依附【依赖】--真正的佛教-佛陀的正法是不需要制造虚无来催眠-欺瞒-诱惑-误导你--你自己可以让自己更完美-更自强的去进行善德布施造福人群-佛教是让大家都具备而不需要依赖某些人--佛陀-见佛法如见我--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实在意义【可以用俗语来解释--就是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是最实际实在的-不受他人左右和摆布-根据佛教正法-你的正觉自强不需要依赖依靠虚无】

虽然南北传菩萨道思想存在着不少差异,但它们之间也有许多相似甚至共通之处:

1、两者皆源于佛陀的本生谭与弥勒成佛思想;

2、过去有无量诸佛出世,未来有无量诸佛出世,行菩萨道也就成为可能;

3、菩提可以分为正等觉、巴支咖佛、声闻弟子三种菩提(乘),而且正等觉菩提又称为「大菩提乘」,即「大乘」,其实践者称为「菩萨」;

4、要行菩萨道,必须发「上证佛果,下化有情」的至上愿(菩提心),而且还必须通过利乐无量无边众生、实践无量巴拉密直至圆满,方成正觉;

5、圆满巴拉密最重要的是大悲心与智慧;

6、菩萨无论在信心、行愿、精进、大悲、诸巴拉密和所证功德等方面,都是声闻、巴支咖佛所无法比拟的;

7、如果把南传的十巴拉密归纳为六波罗蜜,则其名称、次第及释义皆与北传的六波罗蜜多相同;

8、圆满巴拉密,能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智、四无畏智、十八不共佛法等无量佛果功德。

因为北传教区所流传的主要是菩萨乘思想,所以无论是在经典、见地,还是在宗派、修持法门等方面,都要比南传佛教要丰富多彩、庞大博杂得多,当然,各学派、各传承间的分歧也越大。

在南传教区,虽然实践菩萨道者历来皆不乏其人(如斯里兰卡的圣法大长老Ven. Nà-Uyane Ariyadhamma Mahà Thera等),但菩萨道思想并没有占主导地位,所以其思想学说在流传过程中发展变化不大,基本上保留了菩萨道思想原型。又由于巴利经典及其注疏在南传教区的权威地位,造成了菩萨道思想的统一性和系统性。

如果我们很好地了解和研究南传菩萨道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将有助于我们清楚佛陀开示菩萨道思想的最初本意,将有助于我们在修行解脱道或菩萨道的路上能够更加方便善巧地积累诸巴拉密。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胜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0-2011 06: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起云涌 于 2-10-2011 05:11 PM 编辑

鸡或鸡蛋

  阿姜 查在他第一次访英国期间,曾与许多佛教团体演讲。有一天晚上,演讲後,有一位花了数年时间,根据阿昆达摩唯识学中,八十九种心法来研究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英籍女士,同他提出问题。他会向她解释唯识系统中较困难的层面,让她能继续她的研究吗?
  佛法教导我们要放下,但刚开始,我们很自然地会去执取佛法的义理。智者会撷取这些义理,然後拿它做利用的工具,来发现我们生命的根本。
  阿姜 查意识到她是如何地执著於知识的概念,而不从自心的修行中得益,於是阿姜 查很直接地回答她:“这位女士,你就像一个在院子里养鸡的人,不捡鸡蛋,反倒四处去捡鸡屎。”

森林中的法语
[推荐序]看,那飘落的叶片 作者:阿姜查


  奚 淞
  ……午后的阳光炙热,比丘苏美多扫除林地落叶,心里不禁焦躁起来。
  出家不久的他,满怀追求开悟热忱,来到阿姜查主持的森林寺院一巴蓬寺。待了一段时日,他发现这裹的修行生活围绕于清理环境、挑水、打扫落叶等单调寺务上。

  看看,昨天扫过的地面,今天又满铺落叶;就算今天扫干净,明日又待如何?「我是来攻读佛学和修行的,如今我竟在毫无目的的扫落叶……」比丘苏美多怨忿地想:「我的聪明、才智,都在这里白白耗费了!」他开始觉得一切都令人厌恶,法师不好、比丘教育不足,他也怨恨太阳、怨恨落叶,讨厌一切的一切……他气恼地持竹帚哗哗刮扫地面,激得枯叶泥尘四散纷飞。

  蓦地 ,他发现阿姜查竟站立眼前,什么时候走来的也不知道。

  「苦在哪儿?在巴蓬寺苦吗?」 阿姜查裂开他那著名的,把圆脸横切成上下两截的笑容,向苏美多抛下一句问话。然后,法师悠然转身、穿越林间小径走开,留下持帚怔立的苏美多。

  「苦吗?刚才确实是满心烦恼啊!」比丘苏美多捉摸法师突兀的问话,心想:「可是,这一打断,刚才的苦究竟跑到哪里去了?苦,是什么在苦?巴蓬寺不苦,扫地也不算苦。那么,制造一大堆牢骚和怨恨的又是谁?」

  经阿姜查一句话点醒,比丘苏美多直下看到了自己的心。

  重新扫地的他,动作减慢、两手使力也均匀了。午后的树林寂静,沙沙的竹帚触地声,把他带入平宁的正念观照中。落叶撇扫成堆,而他的心,正向那经清扫而敞露出的泥沙地,平整、清爽,有着脉络分明的竹帚扫痕……

  藉由外在事件引发的冲突和烦恼,转化为对内在心灵活动的客观检视:从盲昧纠结的身心活动中,得以正念看清当下实相,放下烦恼与不善:这便是泰国巴蓬寺、阿姜查引导弟子一步步修行、契人佛法的标准模式。叙述上面故事的,正是阿姜查早期重要的西方弟子阿姜苏美多。

  南传佛法僧侣在泰国,约略可分两大流派,一是以学习经典为主的「学问比丘」(Patiwat Bhikkhu),一是从实修下手的「修行比丘」(Patibat Bhikkhu)。阿姜查属于后者。

  严守戒律、托钵行脚、日中一食……阿姜查也属于于泰国东北森林中苦行「森林僧」的传承。出身于农家的他,虽曾研读过佛教教义及巴利经文,却常对人拍着胸口说:「我只读我心中的这一本书。」

  经过多年流浪,他回到故乡、一处荒僻的树林落脚,创设了巴蓬寺。随着追随弟子增多,分院也在别处增设。
  阿姜查的说法与「学问僧」的引经据典大大不同,他善用早年农家生活以及森林云游的经验,以种种大自然动植物的生态进行譬喻,使人了解:外在自然的法则,正足以令我们契入佛陀内观心法。

  不脱森林僧本色,阿姜查说法常引人去观察「树」这主题。从多次说法中,试摘句如下:

  「一棵树,随顺自然因果原则成长。当下,树正演说佛法,可是我们却不能明白……如果将树引领到内心来观照,我们将了解:树的诞生与我们的诞生同样依赖地、火、风等条件而生起,期间并无差别。身体每一个部分如头发、指甲、牙齿和皮肤都会依循它的本性而改变,就如树的每个部分都会改变一样。如果了解事物的本然,那么我们也将了解自己。」

  「此处如果没有风,树叶便会保持静止。然而,当一阵风吹来,树叶便拍打舞动起来……心,犹如那树叶,当它与法尘接触时,便会随着法尘的性质而「拍打舞动」。只要我们对佛法的了解愈少,心愈会不断地追逐法尘。感到快乐时,就屈服于快乐;感到痛苦时,就屈服于痛苦,它总是在混乱之中。」

  「如果依照经典,把十二因缘分析开来,我们说「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缘「老死」纯大苦聚集。但事实上,当你接触到不喜欢的东西,马上就有苦了。心,奇快无比地穿透十二因缘的錬环,正如同果实由一棵树上掉下来,在你觉悟情况以前——「碰!」你已经落地了……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劝戒他的弟子要观照和完全地知晓他们自己的心。这么一来,在他们「着地」之前,才能掌握住自己。」

  「世俗的「八风」——得与失、誉与毁、称与讥、乐与苦——那八风就好像从你头上自行掉落的芒果,运用你的专注、定力和平静去观照、去采集,知道哪些水果是好的、哪些水果是坏的,这就叫做智慧、内观……」

 
  今天,我们能读到森林僧阿姜查的动人开示,全赖他弟子认真的收集、整理。而阿姜查的西方弟子——包括阿姜苏美多在内,更把阿姜查的教法带到欧美各地,逐渐形成许多森林寺院。是西方人认识南传佛法的重要基地。

  南传佛法的重要书籍基本上是以免费及自由助印的方式流通的。阿姜查的一位西方弟子、美籍的甘比罗法师在一九八八年来到台湾,于十年前开始领导翻译一系列阿姜查的书籍。这些署名「法耘印经会」、「法园编译群」的书籍便默默流传开来,得到众多学佛者的衷心喜爱。如今,更乐见「橡树林」能出版这本经精心编辑的《森林中的法语》,使读者能在书店中邂逅阿姜查,得到一份惊喜。

  两千多年佛法在世间的开展,犹如山间涓涓细流,逐渐汇聚成浩阔江河。处身佛法地域的我们,回看南传原始佛法,自有一份直探江河源头的清洌、甘甜之感。关爱佛法的人们有福了。记得一位热爱阿姜查书籍的朋友说:「阿姜查的书真奇妙,放在案头,随手翻开,总有立刻能入眼动心的语句。」

  仅在此地再抄录一段相关于「树」、相关于「扫落叶」的阿姜查法语,是有心修行佛法者最好的座右铭:

  「我们的生命犹如成长和凋落的叶子。当我们对此有了真实体认后,便可以每天清扫着道路,而且在这个恒常变迁的地球上、我们的生活中,拥有无比的喜悦。」
  出处:http://www.ebud.net/book/readari.asp?no=59566

------------------------------------------------------------------------------
等下要淋雨回家了--这些日子都在不同的地方上网的说--【风起云涌】这个字句本身就具备很强烈侵略性意识-绝对不是什么稳重-沉着的意境表示--但又不会是准备山崩地裂-粉身碎骨的终极--

有时候你感受强风来袭-抬头仰望云动九天时。。。他未必就即将滂沱大雨的说-它可以不稍片刻又风停云消雾也散-又见晴空万里的说【晴宗】。。。出门时完全没察觉到会下雨的征兆--如今雨势连绵。。。诸行无常

其实我很喜欢雨天~雨景

感恩-合十-SADHU
风起云涌
宁静的森林水池 (阿姜 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0-2011 06: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续。。。

感恩-合十-SADHU

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5-10-2011 03: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起云涌 于 5-10-2011 03:57 PM 编辑

农夫老师  
在仰光河对面的一个村庄,住着一位名叫乌铁(铁先生)的农夫,每年农作收成後,这位农夫会走遍全国上下,找人教导他禅修之道;终於,他找到一位老师愿意教导他如何藉由观察呼吸,让心专注(观息法 Anapana)。有七年时间,他去找这位老师学习,每一次都在老师身边待上好几个月的时间,培养出很强的定力,接着他寻找另一位老师教导他内观法门(Vipassana)。很幸运的,他遇到雷迪尊者(Ledi Sayadaw),这位备受尊崇的比丘发现乌铁是有潜质的学生,於是传授他内观技巧。乌铁又花了七年,持续在雷迪尊者座下学习,内观修习日益深厚。他忍不住要教导别人他所学习到的,在得到雷迪尊者的同意後,铁吉老师回到他的村庄,传授这个法门。  

但是,一开始,根本没人来向他学习。「这个人哪可能知道什麽是法?」人们嘲弄地说:「他和我们一样是在家众,没剃度,也没有穿比丘穿的黄色袍子,怎麽可能知道内观法呢?」  

铁吉老师(铁老师的尊称)不为所动。他的农场雇用了几个工人,他把工人叫过来,说:「平常你们是在田里工作,但若你们愿意,我想花同样薪水,雇你们到我家里做事。」  

「就听你的,老板,只要有领钱,我们在哪工作都一样。」铁吉老师把他们领进一个用布幕隔出的房间,并告诉他们:「好啦,现在坐下,闭上眼睛,把注意力放在你们的呼吸上面。」  

这几个人大吃一惊,「这就是我们在这儿的差事?」他们心想,「我们老板疯了!他说他会付钱,只要我们观察我们的呼吸!好呀,如果那是他要我们做的,我们就做吧!」他们依照铁吉老师的指示,完成了内观课程,显得高兴与快乐。不论是目不识丁的工人,或是受过学富五车的教授,这个技巧都一样有效。  

课程结束後,工人们告诉其他人说:「我们老板会教一种很赞的禅修方法,这方法会带来真正的安详。」但别人不听他们的,以为乌铁老师付钱给这些工人,叫工人们在外吹捧他,好招揽学生。  

然而,几个月後,整个村庄都清楚地看到,铁吉老师的工人们大大改变了,他们很多是粗鲁暴戾之徒,老是喝酒打架,但现在他们举止温和而安详。村民们好奇,开始向这些工人打听:「你们老板教你们什麽?」工人们尽其所能地说明,村民们听了忍不住想:「那就是佛经上所说的呀,也许这个人真的知道一些什麽,我们不妨去看看他教什麽。」  

不论人们是出於什麽样的动机来上课,只要用适当的方法用功,他们必定会有所收获;铁吉老师的名声开始流传,并成为雷迪尊者最出色的弟子。

玩火  
来跟乌铁老师学习禅修的人之中有位佛教学者,他非常有学问。可惜,他对於内观理论,似乎比亲身体验还热衷。但他还是顺利完成十日课程,而且开心的离开了。  

几个月之後,这位学者来拜访乌铁老师,并且恭敬地在老师面前放了几册书。  

「老师,我完成一部解释如何禅修的书,要献给老师。」他说。  

「你带来的这几本书要献给我?」乌铁老师问。
  
「喔,不!老师,全部都是。」
  
「很好,如果你想全部献给我,那把所有的书都带来这里。」  

这位学者满心欢喜想着,乌铁老师也许会为我的作品举行祈福仪式。几天後,他载着满车子的书回来了。
  
「这些是全部的书?」乌铁老师问。  

「是的,老师。」这个人得意洋洋的回答。  

「非常好,全部摆在那边的空地上。」乌铁老师说。  

这位学者照着乌铁老师的指示,将书整齐的叠成一落。  

「现在,去厨房拿桶煤油和一些火柴来。」乌铁老师继续说。  

「老师,煤油和火柴?」学者困惑地问乌铁老师。在这个仪式中,乌铁老师会用它们来做什麽呢?  

「没错!煤油和火柴。」  

这位学者继续照着老师所讲的去做,虽然他有点不太情愿。当他带着煤油和火柴回来时,乌铁老师对他说:「很好,把煤油洒在那些书上,点火烧了。」

「什麽,老师!你在开玩笑吧!这些书是我花了几个月才写成的。」学者再也按捺不住了。

「你如果用这些时间禅修会比较好。除非自己已经深入禅修,否则你如何对别人解释禅修呢?而且,即使你对禅修正确了解了,又怎能期望他人从书上学会禅修?他们只会像玩火的小孩一样烧到自己。这些书还是烧了好!」乌铁老师回答他。

--------------------------------------------------------------------------------------------------------------------------------------------------------------------------------

开法会用外力【法力】就能让你开悟-开窍-入门--用香精-鲜花供奉经书就能让你得道。。。这其实很儿戏的说-就不过是自欺欺人猴子戏--这不是佛--是借佛过桥的附佛外道--自己无法以身证法-正等正觉--却到处搬文弄经歪曲-曲解佛教正法的人--不但自己在玩火自焚也殃及无辜--玉石俱焚的邪见妖道

感恩-合十-SADHU

风起云涌
--------------------------------------------------------------------------------------------------------------------------------------------------------------------------------

在佛教国家,打从娘胎出生,到长大成人,佛教徒对於佛、法、僧都坚信不移。从孩童时代开始,就不断覆诵着:「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憎﹔这就是三宝,而佛、法、僧三宝中,又以法宝最为重要。  
-乌巴庆老师

由于原文出处是一个商业广告买卖商场论坛--因此不提供链接

只是故事--看看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0-2011 10: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除非自己已经深入禅修,否则你如何对别人解释禅修呢?而且,即使你对禅修正确了解了,又怎能期望他人从书上学会禅修?他们只会像玩火的小孩一样烧到自己。这些书还是烧了好!」乌铁老师回答他。
风起云涌 发表于 5-10-2011 03:52 PM



同意,吾将追随佛陀的脚步 以他为榜样。
其他的老师只能是我生命中的过客。

以禅修为觉悟的基础。以行动表明自己对佛陀的信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10-2011 04: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夫老师  
在仰光河对面的一个村庄,住着一位名叫乌铁(铁先生)的农夫,每年农作收成後,这位农夫会走遍 ...
风起云涌 发表于 5-10-2011 03:52 PM


原文链接在这里

《中国内观网》

献给爱法者 寻法者 修法者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 收起 理由
吉祥 + 1 謝謝提供原文鏈接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0-2011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献给爱法者 寻法者 修法者
Gap_Gezz 发表于 6-10-2011 04:04 PM

感恩-合十-SADHU

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0-2011 06: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的教导

   
            
一九九五年七月三日葛印卡老师讲于中坜圆光寺
      

敬礼世尊、应供、无上正等正觉!

      

尊贵的法师以及法友们:


      

今天我们聚集于此,讨论佛陀的教导:如何将它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使得每一个人能过着快乐、和谐、健康的生活。佛陀的教导具有「当下得果」的性质,这意思是说它可使你此时此刻就得到结果。任何一个人修习佛法将此时此刻就得到利益,而且延至死后。佛陀当时,以及其后,许多导师们都声称如果你们修习他们的教导,在死后你将得到这个或那个。但是,佛陀说你当下就能得到修习的利益。


      

对佛陀的教导,不只是在感性或热诚的层面来接受,也不只是在理性的层面来接受,它必须在实际的层面、体验的层面来接受。热诚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经由热诚才使你有信心进入第二步:在理性上来了解佛陀的教导。理性的了解佛法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帮助你进入下一步:去体验佛法。但是,如果有人只是在热诚的层面,或者再进一步在理性的层面上接受佛法而不去修习,那么,他就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假如有人生病去找医师,医师给这人开出一些药。这人回家后对这位开药的医师非常尊敬,并且试着了解「这药是什么,这个药如何能帮助我?」这些虽是重要的步骤,但是这个人并不服药,那么这两步骤不能得到结果。


      

对那些生为佛教徒的人,他们自然能对佛及佛法有大的热诚。而那些生而不是佛教徒的人,当他们读到佛陀的教导,并在理性的层面来了解它,他们被佛陀的教导所吸引,它是如此的奥妙,因而他们开始喜欢它,也对佛开始生起热诚。但这两种人如果不去修习,那么,他们都不能得到佛陀教导的果实。


      

每人应将(佛陀的)教导应用至自己的生活之中。每人应过着正法的生活,去遵行佛陀的教导。佛陀的教导,不外是「生活的艺术」:如何对内活得安详和谐,如何对外只产生安详和谐的气氛,使别人也活得安详和谐。因此,佛陀教导的第一步骤是道德——戒律。每人不应在身体或语言的层次上对别人作出任何伤害的行为:


      

不要杀生。不要偷盗。不要邪淫。不要妄语。不要饮酒。


      

这(五戒)就是一种道德的生活。


      

但是如果佛陀的教导只是一些教诫:「啊!世上的人们,你不要做这个!你不要做那个!」那么,佛陀的教导就不完全。佛陀知道得非常清楚:众人都想过着道德的生活,但他们却不能这么过着。他们不能过着道德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尚未控制他们的心灵,他们不是他们心灵的主人。因此,他教导下一步骤——称作「禅定」,其意义是控制心灵,掌握心灵。当你掌握你的心灵,你就能奉行所有的道德行为,你就能适当地奉行戒律。


      

但是,如果只有戒律和禅定的话,那么,佛陀的教导仍不完全。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是他了解到虽然人们控制他们的心灵以过着道德之生活,但是在他们心灵深处仍有不净的情结存在,它们仍会呈现出来并不断击败他们。因此,他教导第三步骤:发展自己的智能——般若,如此,每人可以深入自己的心灵深处,将深植在内心的情结和不净拔除掉。当所有深层的不净都去除掉,那么,每人就可以非常容易地过着健康的生活、和谐的生活、道德的生活。为了这个目的,他发现内观禅修的法门。


      

每位佛陀都经由内观法门而得到解脱。但是,隔些时候,这法门就消失了。而后,另一位修行人,一位菩萨将成佛,重新发现这个法门使得自己解脱,并将这法门教导别人,使他们也得解脱。


      

这个法门一直纯粹地维持在缅甸这个国家。在过去二十六年,它开始传到世界各地。


      

为了学习这个法门,他必须参加十日的内观营。他必须在这十天内与外界隔绝。首先,他必须发誓:「在这十天内,我谨慎地遵守五戒。」因为五戒若不能遵守,则禅定不能坚强;禅定若不坚强,则下一步骤——心灵的净化就不能达成。


      

在遵守五戒之下,他开始修炼禅定,经由观察呼吸:气息的进入及气息的出去,将心集中。他必须观察自然的呼吸:气息的自然进入及气息的自然出去。他必须如其本然地观察呼吸:如果它是长就是长;如果它是短就是短。观察呼吸:只是呼吸,自然的呼吸,没有其它,就只是呼吸,不要口诵、不要观想、不要想象、不要深思!他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鼻孔入处的小区域内。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小区域,则心会变得非常尖锐、非常敏锐。三天下来,他开始会体验到身上这一区域有一些感受:也许是热、也许是汗、也许是悸动、脉动、刺痛、沉重、麻木、、、他开始会察觉到种种不同的感受。


      

第四天起,他开始探查从上到下、从头顶到脚趾的整个身体结构。他开始体验到各处的感受。他被要求训练到他自己不要对这些感受生起盲目的反应,而应客观地观察它们。学生们开始体验到每当他或她经历快乐的感受时,心的旧习性就生起贪爱的盲目反应;当经历不快乐的感受时,心的旧习性就生起瞋斥的盲目反应。每当他作出贪爱或瞋斥的盲目反应时,他就失去了心灵的平衡而变得痛苦。经由观察自己心的习性,他就开始体会到:我自己对真理是多么的无知。快乐或不快乐的感受,生起后必然会消失掉。几天下来,经由对感受的观察,他开始体验到每当他不作盲目反应时,他的心变得愈来愈纯净,愈来愈快乐。


      

心、物的第一个特性就是「无常」,现在经由体验,而变得非常明白。其次,第二个特性「大的痛苦」也变得明白——痛苦是来自他不断对这心物现象作出盲目反应。当他更进一步,第三个特性就变得非常明白——「无我」。我不能掌控它,并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有」。经由体会到无常、苦、无实质及无我,心就变得愈来愈纯净,而后,他会达到一个阶段,觉得整个身心结构只是小波动、小波动、小波动而已。他开始体会一个真理——空的真理、空性,并没有实质,没有任何东西可被执为永久。事物只是变化而没有任何实质。这些仍是在心与物范围下的体验。但是当他再继续前进,经过一些时日,更多的不净被去除后,他将到达一个境界:他体验到了超越心与物的一个究竟真理。


      

整个过程,不外是心灵的净化。但不是只在表面的层次,而是在深入的层次。他在道上的每一步都呈现在每日生活的结果上。此刻,道德的生活不是藉由心灵的控制,而是它变成心的本性。一个纯净的心不会作出任何伤害他人的行为。他开始体认到只有当他在心中产生烦恼时,他才破坏了戒律。他如果不在心中产生这些或那些不净,他就不会犯任何戒。


      

他如果不产生瞋、恨、恶意,他不会杀生。

      

他如果不产生贪,他不会偷盗。

      

他如果心中不产生爱欲,他不会邪淫。

      

他如果心中不产生这些或那些不净,他不会在语言上说出不善的行为。


      

内观修行者开始在经验的层次上体会到这个真理。他体会到了真理:当我的心中产生不净时,我变得非常痛苦。他同时也开始体会到:当我不生起任何不净时,我的心中是多么安详与和谐。经由内观训练,在经验的层次上,自然的法则变得愈来愈明显。如是,它不再只是一个热诚的游戏,它不再只是理性的游戏,它是实际的经验,从此,他脱离了不道德的行为。一方面,他不断修习内观来观察内在的真理;一方面,他继续应用它在每日生活之中。没有修内观前,他只是理解到:我过道德的生活是我不干扰别人的安详和谐、我不伤害他人。但是有了内观的修习,他明显地看出:我过道德的生活并不是帮了别人,而是帮了自己。在这种理解下,他开始过一种较好的生活、健康的生活、善良的生活,对自己好也对别人好。这就是为什么此时会将佛陀的教导认为是「生活的艺术」:不伤自己、不伤他人;不害自己、不害他人。内观帮助这个人过着正当的生活,成为社会中的一个好分子、社会中的一个健全分子。


      

没有修行内观,当不想要的事情在生活中发生了,而想要的事情在生活中却不发生,他就会激动,生起烦恼、负面的心理。修行内观,他开始体会到:当我开始以负面心理作盲目反应时,我就变得痛苦。修行内观,他开始理解到:当我在心中产生任何负面心理时,就一定有不快乐的感受在身上生起。如果他不是一个内观修行者,他将不断在痛苦中打滚,因为他不断在增强负面的心理。由佛陀的教导及内观的修习,每当负面心理生起时,他开始观察身上的感受。当他继续观察感受时,理解到无常的变化定律,他的心就会愈来愈平衡,他很容易就脱离了负面的心理。当他在负面心理中不断打滚,他不但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经由观察呼吸及感受的修习,他可从负面心理脱出并且开始过着较好的生活。他学习了「生活的艺术」。


      

修习内观也同时学习「死亡的艺术」。早晚每人都会死,内观修行者也会死。但他若曾规律地修行内观,那么在临死时,他会全面地觉察到感受而死得非常安详。内观禅修者不会丧失意识地死去,也不会哭着死去,也不会怀着恐惧死去。而是永远微笑地,观察着感受而死去。因此,不但此世有保障,来世也有保障。佛陀的教导,不只是对此世好,对来世也是好。


      

在道上的每一步都是有益的。没有无果的一步,没有无果的努力,但是,每一个人必须往道上走。如果他只是在路边看,只是描写路途而未踏上一步,他就不能得到任何益处。这条道路是共通的,任何一个人踏上它,将得到相同的结果。佛陀的教导不是只为佛教徒而已,它是为一切众生的。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他们只要开始踏上这条道路,都会得到快乐与安详的相同结果。生而为佛教徒,有一个好处:他们对他(佛陀)的教导不会有怀疑,他们可以充满热诚地去实行。


      

在约一个月(八月六日开始),此处有一个内观课程,我希望你们都有时间去参加。请试一试这条道路,试一试这个法门,并看一看它是否真正地帮助你们。


      

愿你们腾出时间来修行内观!

      

愿你们脱离痛苦!

      

愿你们体验安详、和谐及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0-2011 06: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与答

      

-- 葛印卡老师答 --

      

问:在修习内观时,用何姿势?

      

答:任何可以使你长久舒适的姿势都可以,但是你要保持背部及头部伸直。

      

问:十天禅修完毕离开禅堂后,自己修炼是否安全?

      

答:当然安全。你要自己来修,因为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你学会了技巧,而后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你早晚各修炼一小时,而后过着健康的生活。你参加十日课程来学得技巧,而后,你必须在家修炼。如同你到医院去回复健康,而不是住在医院。出院以健康的身体去过好生活,世界仍是一样,但是你现在知道如何去面对世界。不要试想改变世界,要改变自己。如果你改变自己,世界就会为你改变。以十天课程,学会如何改变自己,如果你能改变你自己,这世界对你已是安全了。

      

问:一般都认为自己禅修非常危险,是不是一直要有老师指导?

      

答:不!在我所教的内观法门,只要你适当地学习,就没有危险,你要知道你所修的是什么:你只是观察你的呼吸、你的感受,了解这些都是「无常」并且保持平等心,不要盲目反应,如此而已,不会有错。佛陀有百万的在家学生,他们并不是一直与佛陀住在一起。他们学会技巧后,仍住在他们的家里,正当地生活着。当然,你有任何技术上的疑问时,就要找老师澄清。

      

问:您已提及十天课程,有无其它的课程?

      

答:十日课程完成后,另外有二十天、三十天、四十五天的课程,但他必须先在第一步骤熟练。

      

问:在长课程中,教导何种技巧?

      

答:同样的技巧!只是他的内心更为深入,更深一层的实相会呈现出来,此时老师会指导他,依照学生的不同体验给予不同的指导。

      

问:我们在室内禅修,能否开电扇?

      

答:对新生而言,电扇有所妨碍,因为你会受风的吹触而不能觉察到你自己身上的感受。但你熟练后,任何电器都不会妨碍到你。只有对初学者,在学习时不用电扇。

      

问:会不会对身心的健康有伤害?

      

答:不会!走在佛的路上不会有伤害,它是一条安全的道路。只有不守佛陀所给的戒律才会有害。如果你学习内观的同时,你不守戒当然就会有伤害。守戒来修炼自然不会有伤害。

      

问:我们的身心不断地变化,如何顺应心的变化来采用禅修技巧?

      

答:面对变化的心,这就是我们所要学的。如何学?只要接受它,每件事物都在变化,你只是一个沉默的观察者,不起盲目反应,这就是内观,如此而已。

      

问:在坐着时,我们可以清楚观察到呼吸的入与出,但在行动中,如何维持清楚?

      

答:经由修炼就变得清楚:甚至在走路、躺下、站着都能觉知,在行住坐卧都可以觉察到呼吸。这是修炼的问题。对感受也是一样:首先,在坐着时,你觉察到身上各处都有感受。而后,在每一种姿势:行、卧、住,你都会觉察到感受。你不能整辈子都坐着,因此不论你做什么,你都要与内观在一道。但在学习之初,用坐姿是重要的。

      

问:为了净化心灵,是否要有很强的禅定?

      

答:「定」可以帮助「慧」。真正去除不净(贪、瞋、痴)的是慧。定只是步向慧的一个助手。在禅修中,开始以三分之一的时间修定,而后以三分之二的时间修慧。

      

问:是否必要密集训练?

      

答:有其必要,因为要体验到感受才算熟练,如此才适于训练智能,否则,若未知悉感受,则未成熟,因此十日禅修是需要的。

      

问:心理四蕴如何运作?

      

答:声音入到耳根的当时,第一部分称作「识」的心理就开始运作,认识到有东西发生在耳根上。第一部分的心只是认知而已;接着第二部分的心,称作「想」,起了重新认知,以过去的记忆及经验来判断「啊!这真好」或「啊!这真不好」,由第二部分的心给出评估后,第三部分的心,称作「受」就会生起快乐或不快乐的感受。接着,第四部分的心(称作行),就开始起了反应行为:贪心或瞋心。总之,除了对象跑到眼、耳、鼻、舌之外,第二部分起了重新认知(想)。由于重新认知,感受会变成快乐与不快乐。最后,第四部分对它起了反应行为。因此,经由本禅修技巧,四蕴的运作变成非常清楚。

      

问:如何去除此精神四蕴?

      

答:首先最要紧的是你要改变第四部分的习性反应。它不断疯狂地盲目反应。当你从这疯狂的习性脱离出来,你就开始清除旧习。当旧习去除,有一天你会超越心物二者,但此阶段只在净化心灵后才能来临。超越心物的涅盘阶段只在净化心灵后才能被体验到。

      

问:当我们的心识脱离了感受,此时我们是否证得空性?证得空性时,是否脱离感受?若对空性的体悟有所退转,如何前进?

      

答:空性有二种。第一种空性是属于心物范围之内。最初当你修习内观时每件事物都是粗硬的,但当你往前修习,这些粗硬消失了,进入原子、粒子,只有振动,并没有实质,这就是第一种空性。而后再净化心灵,你将体验涅盘,此时的空性完全不同于第一种空性,也是没有实质性,此时你没有什么东西可执持,但此阶段是超越了心与物。本内观技巧带领你到这一阶段。你所体验的第一阶段空性,是会退失。但当你体验超越了心与物的第二阶段空性,就没有退转。为了到达涅盘的空性,你必须先体验第一种属于心物的空性。如果不经过心与物,你就不能到达涅盘。

      

问:在第一阶段,是否有不同层次的空性?

      

答:这是体验的问题。有的人会到达一个身体完全只是非常微细振动的阶段,并称这是一种空性。这种在心与物上完全没有实质的见解,必须去体验,逐步的体验。只要你所体验的感受很粗硬,那么离空性还很远。这些粗、硬、强烈的感受要融化掉,当它们融化后,空性才开始,但此种空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术语:这一阶段的空,那一阶段的空,但都仍是属于心与物的范围。

      

问:您说有不同属次的空性,是否意指有贪瞋痴有待去除?

      

答:非常正确。如果把空性认为是某种很快乐的东西,那么你就不是在净化心灵,你只是执着空性。空性是无所执着。空性使你脱离执着,那么就是对的,就是好的。反之,对空性贪爱、对它执着,那么是有害的。有许多人从不同的派别来学内观,当身心的粗重融化、整个身体只剩下振动,并感到快乐,他们说这就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并且强烈地执着它。你要知道这并不是目标!它是无常,它仍继续变化。所以不可执着于此,必须继续前进。如果执着于此,他们就不能更上一层了。

      

问:当我们从第一阶段的空进入第二阶段的涅盘空,我们如何去除根本烦恼?

      

答:只有根本烦恼去除后,你才会体验涅盘空性。经由内观的修习,在心物范围,你不断净化而后你才体会涅盘空性,否则就不会。根本烦恼会使你生到下界。更进一步修习,你就去除更多。如果完全去除,就不再生死。因此,好好修习,所有疑问都将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0-2011 06: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和平的超级科学家

   
            
        
         
以下是葛印卡老师在五月佛诞日对联合国所做的演说,这是纪念佛陀的出生,开悟与涅盘的日子。         
2002年五月,葛印卡老师到北美洲教导正法,并在四个月期间在35个城市演说。        
      
      

可敬的法师们与爱好和平的朋友们:

      

我要感谢联合国与这次庆典的策划者,特别是缅甸与斯里兰卡的代表,让我有机会对可敬的各位演说。

      

看到目前世界的情况,不禁让人感到悲伤。人类已经成为人类自己的敌人,杀戮不是因为个人的仇恨,而是因为对方是属于不同的派系或族群,不同的人种或国家。如此残酷的杀死无辜的人,连无助的老弱妇孺也不放过;现代科技也助长了悲剧,达到了史上前所未有的残酷地步。因此,人类现在非常需要根本的改变,来保护人类免于受到这些源自于负面情绪的罪恶所伤害。

      

这个世界已经染上了仇恨、焦虑与恐惧的疾病,需要一位杰出的医生来治疗。佛陀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医生,伟大的和平快乐医生。他对于和平的教诲,在今日就如同2600年前一样有效,他在那时候转动了法轮。今日可能还更需要他的教诲。我们今天下午聚集在这里,向这位人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致敬。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教诲是如何能够消除负面的情绪─也就是我们残酷暴力的根源,如何把负面情绪转变成正面的慈悲心。大多数时候,盲目的信仰以及对个人观点的执迷,产生负面的情绪,导致今日的人类悲剧。

      

我在我的家乡缅甸第一次学习内观课程时,首次接触到佛陀的教诲。我记得在课程开始之前,老师给我一本小册子阅读。册子开头是佛陀对迦摩罗族人的一次开示。

      

佛陀说:不要因为以下的情况而接受任何道理:

      

·只因为你听过许多次;

      

·只因为你相信传统或前人;

      

·只因为很多人都这么说;

      

·只因为符合你读的经典;

      

·只因为听起来很合理;

      

·只因为符合你自己的信仰;

      

·只因为你的老师如此宣扬,你的老师很有魅力,你非常崇拜他;

      

只有在你亲身体验与了解了这个道理,并发现这个道理是完满的,对个人或他人都有帮助,这时候,不仅要信仰它,而且要实践它。

      

这段讯息就像个磁铁。我是在不同的传统当中成长,我被教导接受经典与老师的教诲,不询问任何问题。当时我三十一岁,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的佛陀言语。我读了之后感到非常兴奋。

      

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关于自由思想的首次宣言。我非常清楚明白,佛陀的教诲是容不下任何盲信。于是我决定以开放的心态来尝试内观,接受我所体验到的事实。我走在这条道路上,每一天的经验都让我相信,这条路是合理的,实际的,与科学的。不需要盲目地接受,也没有疑惑,因为佛陀教导我,只有在我体验之后,才能接受任何真理。我也发现这条道路上的每一步都是具有普遍性的,不分派别的。于是我非常有信心。

      

在十日内观课程结束后,我发现内观的教诲是完全以结果来定位的。对我在身体上,心理上,与心灵上都非常有帮助。因此,在第一次上完十日课程后,我就全心全意地接受了它,后来我就继续走上这条由佛陀所教导的道路。

      

十五年后,我得到老师的许可,开始到印度与全世界教导内观课程。成千上万的人,来自不同国家,属于不同教派,不同传统,都得到了同样的有益结果。内观吸引了来自各阶层的人,因为他们都发现内观是不分派别的,完全由结果来决定的。

      

教诲:

      

正法

      

佛陀传授的道路有以下的特性

      

1. Svakkhato-简单而且定义清楚,每个人都可以练习,不会有任何疑惑。

      

2. Sanditthiko-每一步都是根据当下的实相。没有想象,没有猜测,没有自我暗示或外来的暗示。

      

3. Akaliko-每一步都会在当下,在这一生带来完整的结果。这条路没有任何浪费。

      

4. Ehi-passiko-正法邀请你来亲自求证,亲身体验真理。

      

5.Opaneyyiko-这条道路是直的,每一步都越来越接近最终的目标,也就是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

      

6. Paccattamveditabbo vinnuhi'ti-能让来自任何族群的人,只要有理智,头脑够清楚,都可以在自己的身体之内体验到真理。

      

当我们继续走在这条道路上,接受佛陀的教诲,我们会越来越清楚,内观的教诲不是想要使人改变宗教信仰。

      

内观的教诲不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可以提供所有人练习的。当我们阅读佛陀的话语,以及所有的批注,我们会很惊讶发现,在文献中几乎找不到「佛教」与「佛教徒」这样的字眼。佛陀自己从来没有用过这些字眼。他的信徒在数百年的时间中,也没有用过这些字眼。他把他的教诲称为法。他把他的信徒称为爱法者,寻法者,修法者,法师等等。印度文字中的佛教是Bauddha,这个字在巴利文找不到对等的字眼。

      

如果佛陀的教诲用「佛学」来代表,就会被局限在特定的团体中,但是法是无限的。法不是为了特定的团体或宗教,法是开放给所有人的。我们都知道「佛学」这个字眼现在被大众所接受。许多人使用这个字眼时,也知道这是指一个普遍存在的法。

      

八正道

      

让我们来了解佛陀的教诲是什么,也就是八正道。之所以为正道,因为走在上面的人都会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尊贵的人,心胸纯正的人。

      

八正道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戒,重点如下:

      

Sabba papassa akaranam 戒除所有不正当的行为─也就是所有在身体上或言语上,会伤害他人,或破坏他人平静和谐的行为。

      

第二部分是定,专注与全然的心,重点如下:

      

Kusalassa upasampada 以专注全然的心来表现出正当的行为

      

第三部分是慧,重点如下:

      

Sacittapariyodapanam 以洞见与洞察来净化内心

      

这三部分的练习就是过去诸佛的所有教诲,也是未来诸佛的所有教诲。因此被称为:

      

EtamBuddhana sasanam 所有诸佛的教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0-2011 06: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的实际教诲

      

所有的宗教都教导人要过着合乎道德的生活。这是所有灵修教导的本质与核心。然而,佛陀并不只想教导人们过着道德生活。他教导我们踏出重要的下一步:定,也就是控制自己的心。我们需要一个专注的对象。有很多专注的对象可以用来训练我们的心。佛陀自己就提出了许多对象,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自己的呼吸。他称此为观息─发展对于吸气与呼气的觉知。呼吸是所有人都有的,不分族群教派。没有人能反对练习觉知呼吸。谁能把呼吸划分为回教或印度教,基督教或犹太教,佛教或耆那教,锡克教或祅教,白种人或非洲人或亚洲人,男人或女人?

      

观息法就是要我们保持对于呼吸的觉知,在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的范围。这是对于上嘴唇的单点专注─ uttarotthassa vemajjhappadese。当我们的心专注在这个小范围时,就会变得越来越敏锐。经过三天的练习,我们开始感觉到在这范围内的身体感受。然后,我们开始进行下一阶段的练习,也就是慧。

      

我们观察全身的感受,从头顶到脚尖。在过程中,我们会注意到,感受与心的状态息息相关。我们会明白,当我们做出不完善的行为时,就会在心中产生一些不净的东西。在我们杀生之前,我们必须先在心中产生极大的仇恨。

      

在我们偷窃之前,必须先有贪念。在放纵于淫乱之前,必须先有极大的贪爱。

      

我们伤害他人,就一定也会伤害自己─Pubbe hanati attanam, paccha hanati so pare。负面情绪如愤怒、仇恨、贪婪、恶念、嫉妒、自大与恐惧,都会使人变得不快乐、悲伤与暴力。我们就会开始激动。当我们激动时,这种激动不会留在我们自己之内,而会开始传送到他人身上,我们就会开始伤害社会中的其它人。我们能够从自己的身心结构之内,明白这个自然的律法。

      

有些人也许在做不善的行为时,看起来很快乐,但是其实他们就像是燃烧的煤炭上覆盖着一层很厚的灰烬─bhasmacchannova pavako。由于心理上的负面情绪,他们在里面燃烧,但是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事。这就是无明─avijja, moha。

      

对佛陀而言,无明不是缺乏了信仰或哲学的知识。无明是缺乏了对自己内在状况的了解。我们不了解我们会痛苦,是因为这层无明的遮蔽。没有人希望痛苦,但是我们还是一直痛苦,因为我们还是一直在产生贪爱与憎恶;我们一直对感受起反应。当这层无明被移去后,我们开始看见自己的内在,于是就会明白:

      

「原来我是自己在制造痛苦,因为我对这些感受起了渴望。当感受是愉悦的时候,我就会产生贪爱,当感受是不愉悦的时候,我就会产生憎恶。这两种反应都会让我痛苦。现在我有了对策。当我了解了感受的无常本质,能够保持平等心,就不会再有渴望,不再有贪爱或憎恶。心的旧习性反应模式就会改变,我就会从痛苦解脱出来。」

      

这就是佛陀认为的慧。与任何哲学知识或宗教信仰都无关。这是关于一个人痛苦或快乐的真理,只要踏上了这条正道,任何人都能体验到。四圣道不是哲学上的教条,而是关于自身的实相,我们可以从自己身上印证。只有自己体验了之后,才能够成为真理,让我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当我们开始观察感受时,我们就是进入了心的深处。

      

在心中产生的一切,都会伴随着感受─Vedana-samosarana sabbe dhamma。就算是心中产生最短暂的意念,也都会伴随着一个感受─Vedana-samosarana sankappavitakka。这就是佛陀的伟大发现。

      

佛陀的另一个伟大发现,是我们会对感受产生渴望。这是在佛陀之前,佛陀当时,或佛陀之后的其它老师都不知道的一个事实。佛陀之前与佛陀当时的老师都会教导人们不要对色相起反应,也就是感官的对象──眼睛看到的事物,鼻子闻到的气味,耳朵听到的声音等等。他们说,「当你的感官接触到了色相,不要起反应判断它们是好或坏;不要起反应对它们产生贪爱或憎恶。」这种教导已经存在。但是佛陀说,我们其实不是对这些对象起反应。他举出了黑牛与白牛用一条绳子系在一起的例子(一个代表感官,另一个代表感官的对象)。黑牛或白牛本身都不是束缚;绳子才是束缚。佛陀说渴望的绳子才是束缚,我们会对感受产生渴望(贪爱或憎恶)─vedana paccaya tanha。这就是佛陀的伟大发现。他由于这项发现而得到解脱。

      

有许多其它老师都说,我们不应该对感受的对象起反应。但是他们并没有得到解脱。有许多老师教导人们不要产生贪爱与憎恶。佛陀解释说,只要有无明,贪爱与憎恶就会一直存在。因此他教导我们要消除无明。无明是什么?无明就是avijja。我们不知道自己内在的情况。我们不知道贪爱与憎恶的真正原因。我们就是无明。我们要如何消除无明?我们要解决问题的根本,以处理感受来消除痛苦。

      

只要我们没有觉知到感受,我们就会继续与外在的事物对抗,心里想「这个好丑」或「这个好美」。我们只是停留在表面。我们以为黑牛或白牛就是束缚的原因。事实上,束缚是我们对于感受所产生的贪爱与憎恶。一个酗酒者以为他是成瘾于酒精。其实他是成瘾于他喝酒时的感受。当我们开始客观地观察感受时,我们就开始消除无明。我们了解了感受的无常本质,对于感受就会产生慧。

      

这是自然的律法。缘起法就是现象自然规律的律法。不管有没有佛陀,缘起法是永恒的。佛陀说:

      

「我从我的自身之内体验了自然的律法,缘起的律法;在我体验与瞭悟了这个律法之后,我要开始向其它人宣扬它、教导它、说明它、建立它。只有当我自己亲身洞见了它,我才能宣扬它。」

      

这就是这位超级科学家的大胆宣言。就像是不管有没有牛顿,地心引力的法则永远存在。牛顿发现了这个法则,对全世界加以说明。同样的,不管有没有伽利略,地球绕太阳运行的事实也是存在的。

      

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让我们可以采取相反的两种途径。如果我们继续对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盲目地起反应,我们就会增加我们的痛苦。如果我们学习对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保持平等心,我们就开始改变最深层的习性模式,开始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感受就是问题的根源。只要我们忽略了根源,这棵毒树还是会再次成长,就算是砍断了树干也不行。佛陀说:

      

「就像树的树根仍然健在,虽然砍倒了这棵树,它还是会发芽只要潜在的贪爱没有根除,痛苦就会一再发芽生长。」

      

这位超级科学家发现,要彻底从心中的杂乱得到解脱,我们就必须处理心的根源。每一个人都必须斩断渴望的根。当整个树林都枯萎时,每一棵树必须获得滋养,除去根部的疾病,然后浇水,这样,整个树林才会再次欣欣向荣。同样的,如果要改善社会,每一个人都必须改善自己才行。要社会更加祥和,每个人都必须变得祥和。个人才是关键。

      

要全世界变得和平,每一个国家或社会都必须变得和平。在这里,我想要引述佛陀对Vajjian republic of Licchavis 的一段重要开示。佛陀提出了以下的实际建议,让Licchavis 变得更为强大:

      

·只要他们保持团结,定期聚会,他们就会更为强大。

      

·只要他们定期聚会,一起完成职责,他们就会更为强大。

      

·只要他们不要逾越了好政府的古老原则,以及他们的司法系统,他们就会更为强大。

      

·只要他们能尊重长者,听取他们的言语,他们就会更为强大。

      

·只要他们能保障妇女与孩童,他们就会更为强大。

      

·只要他们能尊敬他们在国内与国外所信仰的对象,并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他们就会更为强大。

      

当时也有许多不同的教派,有自己的庙宇与崇拜的地方,有智能让所有人都快乐与满足。他们不应该受到骚扰,这样会迫使他们变成国家的敌人。他们崇拜的庙宇应该受到适当的保障。只要统治者对于有智能的人提供保障与支持,国家就会更为强大。

      

佛陀的智能建议也适用于今日,维持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如果我们想要为世界带来和平,我们就不能忽视宗教的问题。

      

所有的政府都有责任保护人民免于受到外来的攻击,尽一切可能保障人民与领土的安全。完成了这个责任之后,也不能忘记,这些作法只能带来短暂的好处。善意与慈悲就足以消除任何教派的仇恨根源。在印度,美国与其它一些国家,曾经在监狱中举办过内观课程,我们已经看到内观如何改变罪犯。恐怖份子心中有恐怖主义的根源。我们已经看到一些顽劣的暴力犯罪份子,在监狱内观课程中得到了改变。愤怒,恐惧,报复与仇恨都开始瓦解,心中开始产生和平与慈悲。我们先让监狱管理人员学习内观,然后才对受刑人传授课程,带来了非常美好的结果。

      

在佛陀的教诲中,我们可以找到一座桥梁,连接不同的教派。佛陀教诲的三项基本部分─道德(戒)、心的专注(定)与心的净化(慧)─都是所有宗教与灵修的核心。戒定慧是所有宗教的共同准则。如果要过完善的生活,这三项基本准则是无法推翻的。佛陀教诲的重点就是要实行戒定慧,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正法。这是所有宗教的内在核心。但是我们没有强调核心,反而为了所有宗教都不太相同的外表而争吵不休。

      

历史证明了佛陀不分派别,宇宙共通的教诲,在任何地方或社会之中,从来没有与当地的传统文化发生冲突。佛陀的教诲反而像是糖融化在牛奶中,温和地滋养了当地社会。我们都知道当今的痛苦世界是多么需要和平与宁静的滋养。希望佛陀的教诲能为更多人带来和平与快乐,也使世界上更多国家得到和平与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

      

愿一切众生平静。

      

愿一切众生得到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0-2011 06: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修习慈悲观

   
            

内观研究所

      

慈悲观(metta-bhavana)是内观静坐法门的一项重要兼修,事实上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成果。我们对全体众生散布爱的慈悲与善意,刻意用纯净慈悲的爱心,让周遭的环境充满平和正面的气氛。佛陀教导弟子要发展慈悲心,过着比较安详和谐的生活,并藉此帮助他人也过着安详和谐的生活。内观学员应该遵行这项教诲,因为慈悲观让我们与所有的人共享内心所发展出来的安详与和谐。

      

从字义上来看:Mijjatisiniyhati'timetta—使人趋向友善的气质就是慈悲。它是一种善愿,期望所有的人都善良与幸福,并远离恶念。Adoso'timetta-不瞋恨即是慈悲,慈悲的首要特性是一种仁爱的态度,当一个人能认同所有的生物,对所有的生命均怀有同胞感,正是慈悲的最高境界。

      

只在理论上掌握这种观念非常容易,但要发展出这种态度,则困难得多。要靠练习才能达到,也因此有慈悲观的技巧,有系统地培养对待其它生命的善意。为了达到真正的效果,慈悲静坐必须配合内观静坐同时修习。只要是瞋忿之类的负面情绪仍占据心中,就无法发出善念,而徒然成为缺乏内涵的仪式。然而,如果负面情绪经由修习内观而排除,善意自然会在心中涌现,从自我执着的牢笼中释放出来,我们便开始关切他人的福祉。

      

也因为这原因,慈悲观的修习要等到内观课程结束,学员们都已通过净化过程后,才会介绍。此时,静坐者通常会深深地为他人祈福,使他们的慈悲修习真正发生效力。虽然在课程中它所花费的时间相当有限,但慈悲观可视为内观修习的最高境界。

      

涅盘(nibbana)的体验,只有在心中充满对他人的爱心慈悲与同情时,才会出现。仅仅在心里盼着这种慈悲心是不够的,一定要先净化心灵,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内观静坐帮助我们达成净化,因此课程中特别强调内观技巧。

      

在修习时,我们发觉这世界与自己本身的基本实相是由时时刻刻的生起灭去所组成的。这种变化的过程不断进行着,不受我们主宰,也不随我们所愿。渐渐地,我们了解执着于短暂与非实质的一切,会为我们带来痛苦。我们学着超然,不执着,面对任何经验均能保持平衡的心境。然后我们开始体验到真正的快乐;不是欲望的满足,也不是恐惧的防堵,而是从欲望与恐惧的循环中解脱出来。一旦内在的宁静得到发展,我们即可清楚看见别人如何陷在痛苦中,也就自然生出如此的愿望:「愿他们发现我们所发现的:脱离痛苦的方法,与安详之道。」这就是修习慈悲观的适当愿心。

      

慈悲观不是祈祷,也不希望藉由外在媒介来协助。相反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过程,可产生支持的气氛,使他人因而帮助自己。慈悲观可以普施各方,也可以只针对特定的人。不论哪一种情况,静坐者只不过是提供一个出口,因为我们所感觉到的慈悲,并非「我们的」慈悲。由于去除了自我,我们敞开心灵,使它成为充塞宇宙中正向力量的流通渠道。能体认到慈悲并非自我们本身产生,使慈悲的传送更为无私。

      

为了发出慈悲,心灵一定要平静、平衡,且不存负面情绪。这就是内观修习所发展出的心境。静坐者由实际体验中明白,愤怒、反感、恶意会摧毁安详,并会挫败所有帮助人的努力,只有在恨意消除,平等心发展出来之后,我们才会快乐,也才会祈求他人快乐。「愿众生快乐」这句话,要发自单纯的心灵,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借着这种纯净,这些字句也能帮助别人快乐。

      

因此,在修习慈悲观之前,要检视自己是否真正具足了传达慈悲的能力。如果发现心中有一丝的憎恨或瞋怒,我们就暂且不做;否则就会传送出负面情绪,而伤害他人。不过,如果身心均充满平静与安宁,那么与他人分享这份快乐是自然而且适当的:「愿你快乐,愿你自引起痛苦的尘垢中解脱,愿众生安详。」

      

「愿他们发现我们所发现的:脱离痛苦的方法,与安详之道。」这就是修习慈悲观的适当愿心。

      

这种慈爱的态度,使我们在处理人生的浮沉变迁,更有技巧。譬如,遇到有人蓄意伤害他人,一般的反应是自我中心,带着恐惧与憎恨去响应,这并不能改善状况,反而会扩大负面;相反的,保持平稳平静,对即使是行为偏差的人都心存善意,这么做帮助会更大。这绝不能仅是知性上的理解,或只是粉饰未排解的负面情绪。只有从净化的心灵中自然流露出的慈悲观,才会真正有效。

      

内观静坐达到宁静时,会自然地生起慈悲的情怀,而且它会整天正面地影响我们和周遭环境,因此,内观静坐最终会有双重功能:由净化心灵而带给我们快乐,以及为修习慈悲观做准备,协助我们促进他人快乐。若不与他人分享这些获益,那么让自己从负面情绪和自我本位中解脱出来,又有何用﹖在静坐时,我们暂时与尘世脱节,是为了要与别人分享我们在独处时的获益。内观修习的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开的。

      

在这动乱不安的时代,到处弥漫着疾病与痛苦,很明显的需要修习慈悲观。如果要安详与和谐遍布全世界,必须先在世上众生的心中建立起安详与和谐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0-2011 06: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目前世界的情况,不禁让人感到悲伤。人类已经成为人类自己的敌人,杀戮不是因为个人的仇恨,而是因为对方是属于不同的派系或族群,不同的人种或国家。如此残酷的杀死无辜的人,连无助的老弱妇孺也不放过;现代科技也助长了悲剧,达到了史上前所未有的残酷地步。因此,人类现在非常需要根本的改变,来保护人类免于受到这些源自于负面情绪的罪恶所伤害。
      

这个世界已经染上了仇恨、焦虑与恐惧的疾病,需要一位杰出的医生来治疗。佛陀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医生,伟大的和平快乐医生。他对于和平的教诲,在今日就如同2600年前一样有效,他在那时候转动了法轮。今日可能还更需要他的教诲。我们今天下午聚集在这里,向这位人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致敬。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教诲是如何能够消除负面的情绪─也就是我们残酷暴力的根源,如何把负面情绪转变成正面的慈悲心。大多数时候,盲目的信仰以及对个人观点的执迷,产生负面的情绪,导致今日的人类悲剧。

「愿他们发现我们所发现的:脱离痛苦的方法,与安详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10-2011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的两种主要禅修方法

               
      

本文编译自"Kya Buddha Dukkhavadi The?",2000年5月于尼泊尔出版,葛印卡老师希望能澄清大家对于佛陀教诲的普遍误解。
      

      

为了过快乐和谐的生活,消除一切苦厄,佛陀传授了许多禅修的方法。当然,最主要的两种方法是内观与慈悲观。

      

一. 内观禅修(Vipassana meditation)

      

内观让禅修者以道德为根基,而能掌握住心,培养出实证的智能,来消除所有贪爱与嗔恨的杂染。内观是一种实际的方法,在当下就可以得到益处,就像以前一样。佛陀的时代,有数百万人历经生命的苦痛,透过内观得到了解脱。

      

例子:Kisa Gotami

      

Kisa Gotami结婚多年,一直苦于无子。最后她终于生下一个儿子,她快乐得难以形容。彷佛天神赐予她宝藏。然而,没有几年,她的独子死于蛇咬。她陷入了深沉的痛苦。其它人都受不了她的悲苦。这位忧苦的妇人遇见佛陀,学习了内观,她不仅脱离了儿子的死亡之苦,也脱离了无尽的轮回之苦。她的余生都用来帮助其它受苦的女人离苦。

      

另一个例子:Patacara

      

Patacara是沙瓦提城(Savatthi)的一位富家千金。她从小就生活在奢华中。不幸的是,她陷入了热情的流沙,与家中的年轻仆人私奔。多年过去了,她开始返家的旅程,准备回去看父母。但是发生了灾难,她不仅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两个儿子。她在极度的悲伤中抵达了沙瓦提城,但是看到城外有三个火葬柴堆正在燃烧。当她震惊地发现这三堆柴烧的是她自己的母亲,父亲与唯一个哥哥时,不难想象她的震惊。(他们的住处在前一晚的地震中坍塌了。)现在这位不幸的女人在世上已经没有亲人了。这种悲哀实在难以忍受,因此她完全疯了。这时候她碰到了佛陀,学习了内观。修习内观后,她发现这个好方法不仅让她解脱失去至亲的痛苦,也能解脱所有生死轮回的痛苦。她开始为其它人服务,帮助许多人过着快乐的生活。

      

即使在今天,这个方法仍有同样的效果,在内观正道上踏出的每一步都是有效的。修习内观的人虽然面对复杂的世俗问题,仍然可以过着快乐平静的生活。成千上万禅修者的经验就是铁证。全世界各行各业的人参加过内观课程。他们的心因为失去至亲而痛苦:他们的母亲,父亲,儿子,女儿,丈夫,妻子。或因为现代生活的压力而感到沮丧失眠。他们因为失去金钱,地位,权势而痛苦,或在人际关系上感到失望。他们因为各式各样的问题而怀忧丧志。但是,在内观十日课程结束时,我们总是会看到他们的脸上闪耀着平静与快乐的光芒。

      

有许多例子,认真精进的内观禅修者会以极大的毅力面对绝症的痛苦如癌症,不愿意服用强力的止痛药或使他们失去知觉的药物。他们选择以完全的清醒觉知来面对死亡,以平静而警觉的心赴死。还有什么比内观更好的药物能医治苦难!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满怀复仇烈焰的监狱受刑人来经历内观课程的洗礼。他们在深入内在实相的十天探索之后,我们一再见证他们的成果。他们含着眼泪接受自己的错误;他们不再在复仇的灰烬中打滚,而开始对其他人产生慈悲心。这些例子每天都会上演,示范着佛陀教诲的独特实用性。这些例子都直接证实了佛陀教诲在当下的效果。

      
      

二. 慈悲观(Metta bhavana)

      

佛陀的教诲不是空中阁楼。不提供虚假的希望。佛陀教导我们要脚踏实地,寻求体验自身内在的实相。禅修者从自己内在去直接体悟,每当他对其他人产生敌意或怨恨时,在这个时刻,他都会变得激动不安。他失去了内心的平静。
        Ashantasya kuto sukham?
        失去内心平静的人,就不会快乐。

      

他自己观察到正法的运作:当他失去内心平静时,他是如何远离快乐。他清楚了解,每当他产生愤怒或怨恨或敌意时,他自己是不净杂染的第一个受害者。在这个时刻,他会变得激动不安。他也会体验到,当他消除这些杂染后,他是多么快乐与平静。因此,他一再地思惟着:
        Aham avero homi, abyapajjo homi, anigho homi, sukhi attanam pariharami.
        愿我能远离敌意,远离怨恨,远离愤怒。愿我能体验内心的平静。

      

这种情操不是靠一厢情愿的想法。只有透过修习内观,开始消除不净杂染之后,才能够修习慈悲观(慈悲的禅修)。心中自然会希望所有其它人─不管是朋友,亲戚,或不认识的人,(看得到或看不到的),都能够摆脱不净杂染,变得快乐与平静。

      

Matapitu acariya natisamuha, avera hontu, abyapajja hontu, anigha hontu, 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愿我的母亲与父亲,老师,邻居,都能够远离敌意,远离怨恨,远离愤怒。愿他们都能在内心体验到平静。

      

Arakkhadevata, bhumatthadevata, rukkhatthadevata, akasatthadevata avera hontu, abyapajja hontu, anigha hontu, 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愿守护神,树神,天空之神都远离敌意,远离怨恨,远离愤怒。愿他们都能在内心体验到平静。

      

Puratthimaya disaya, pacchimaya disaya,
        Uttaraya disaya, dakkhinaya disaya,
        Hetthimaya disaya, uparimaya disaya,
        Puratthimaya anudisaya, pacchimaya anudisaya,
        Uttaraya anudisaya, dakkhinaya anudisaya,
        东,西,北,南,上,下,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十方众生

      

Sabbe satta, sabbe pana, sabbe bhuta, sabbe puggala,
        Sabbe attabhavapariyapanna, sabba itthiyo sabbe purisa,
        Sabbe ariya, sabbe anariya, sabbe deva, sabbe manussa,
        Sabbe amanussa, sabbe vinipatika.
        一切有情,所有动物、生物,一切已出生的众生,无论男女、贤圣、凡俗,人与非人,及所有恶道的众生,

      

Avera hontu, abyapajja hontu, anigha hontu, 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都远离敌意,远离怨恨,远离愤怒。愿他们都能在内心体验到平静。

      

如此清除所有不净杂染,享受到真正的平静与快乐,内观禅修者祝愿一切众生都平静快乐。

      

当一个人参加严格的十日内观课程或更长的课程,清除心中的贪爱与瞋恶,他就可以在课程的最后一天,以欢喜愉悦的心来修习慈悲观。

      

许多人都读过Gita(印度史诗)上的这段话:
        Advesta sarvabhutanam maitrah karuna eva ca.
        对众生没有怨恨,而是带着慈悲。

      

现在他们学到了实际的方法,消除了对一切众生的怨恨,因此得到真正的福祉,对一切众生产生慈悲。

      

当他们有机会成为 nirvairah sarvabhutesu-对一切众生都没有敌意,并且实践 sarvabhutahite ratah─致力于众生的幸福,他们都无比的喜悦。充满感恩与愉悦的心,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这种平静与快乐(Mere sukha mem shanti mem, bhaga sabhi ka hoya.)。

      

sukhino va khemino hontu!
        愿一切众生都快乐,安祥!
        Ye keci panabhutatthi, tasa va thavara anavasesa;
        Digha va yeva mahanta va, majjhima rassaka anukathula.
        Dittha va yeva adittha, ye ca dure vasanti avidure;
        Bhuta va sambhavesi va, sabbe satta bhavantu sukhitatta.
        无论他们是静是动,大、中或小,粗显或细微,可见或不可见,是近是远,是已出生或将出生─愿他们都快乐!愿一切众生快乐!愿一切众生安祥!愿一切众生解脱!
      

      
        

禅修中心的整个氛围都充满了慈悲善念的波动:

        

愿一切众生快乐...快乐...快乐!

        

愿大家都快乐!

        

愿一切可见与不可见的众生都幸福!

        

愿大海,陆地,空中一切的生物都快乐!

        

愿十方众生都快乐!

        

愿一切众生都远离恐惧,远离敌意,远离痛苦!

        

当人修习慈悲善念时,会得到很多益处:

        

1.睡得很满足

        

2.醒来很快乐

        

3.不会做恶梦

        

4.脸上带光芒(表情充满愉悦)

        

5.受到众人喜爱

        

6.死亡时意识清明,充满平静与快乐

        

7.从轮回解脱

      
      

Dittham va anupagamma-因为他不会陷入虚假的信仰。

      

        Silava dassanena sampanno-得到正直的品德与智能,也就是内观。

      

        Kamesu vineyyagedham-根除了对感官享受的贪爱,能够过着禁欲(brahmacarya)的生活,在死后可以往生梵界;借着修习内观,他可从梵界解脱,体验到超越所有境界的无上快乐。

      

        Na hi jatu gabbhaseyyam punareti-因为他已经从轮回解脱,punarapi janani jathare shayanam-他也从一再诞生于子宫的痛苦中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0-2011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觉知自然呼吸

        
            

葛印卡老师

      

        下文编译自印度Zee TV电视台四十四集,葛印卡老师开示节目之第六集,原文刊载于1999年1月份的印度内观通讯。
        
      内观禅修的目的是要根除所有瞋恨、愤怒、情欲与恐惧等不净烦恼,使心完全净化。因此,必须在经验的层面上,完全了知自己的身体、心念与心中种种不净染污,而这可以藉由呼吸之助来完成。

      

        要了解身心的本质,你需要有一个纯净的专注对象-- 自然正常的呼吸。不要试着调息或做任何呼吸运动,也不要在觉知呼吸的同时,还不断地复诵某个字句、咒语或观想任何形象。你应该只是如实地观察呼吸。

      

        当你开始观察呼吸,就会逐渐了解心的本质。一个真相就会变得非常清楚:这个心是如此的浮动与善变,总是不停地从一个对象跑到另一个。心到哪去了?它四处流转。即使你想要将心的所有攀缘对象全部记录下来,也办不到。但是专注的禅修者,能察觉到心其实只游移在两个领域:不是过去就是未来。当它想到过去某件事时,就开始在过去的思绪中打转,「这个发生了;而这个没有。」突然间,它又跳到未来,开始在未来的思绪中打转,「这个必须要发生;而这个不该发生。」

      

        禅修者要观察当下的实相:客观地觉察心的本质。心一下子跑到过去,一下子又跑到未来,却从未停留在当下。但人必须活在当下,而不是活在过去。过去的已经永远过去了,即使用全世界的财富也不可能换回过去片刻。同样地,人也无法活在未来。只有等到未来变成现在,才能活在其中。因此,人既无法活在过去,也无法活在未来,必须活在当下。但是心却一直尝试逃往不可得的过去或未来。因为还没有学会如何生活,还没有学得生活的艺术。

      

        生命只有在当下才真正是活的。因此,这个修行方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发展对当下实相的觉知:气息从鼻孔吸进或呼出。气息可能通过左鼻孔或右鼻孔,或是同时通过两个鼻孔。你可能会发现在观察了一次或两次呼吸后,心就跑掉了。那就微笑地接受这个事实,重新专心于呼吸。心会一再地跑掉,而你就持续回来觉知呼吸。

      

        这并不表示你学了这个方法就要完全忘掉过去,或不为将来打算。喔!不是的。当你学会了活在当下的生活艺术后,不仅在需要时可以轻易地回想起过去,而且能更有效率地对未来做出更佳决定。

      

        你必须改变心不断流转于过去或未来的习性。你必须训练心活在当下。当你持续修行,就会察觉到心不断地在念头中打转。哪些念头呢?禅修者会看到只有两种念头:不论心流转到过去或是未来,所生起的念头不是愉悦的就是不愉悦的。
        要像科学家一样地探究内在的实相,在经验的层面上了知实相。你会发现每当过去或未来愉悦的念头生起时,你就会觉得很愉快。而每当过去或未来不愉悦的念头生起时,你就会觉得很不愉快。

      

        当过去或未来愉悦的念头生起,而感觉畅快时,心的一部份就开始反应,「喔,真好,我要更多这种感受,我要更多这种感受。」然后这种「要、要」的习性就会一直持续。同样地,我们也会发现,只要过去或未来不愉悦的念头生起,那么「不要、不要」的习性就会一直持续。这种「要、要」的习性,印度古语称为raga(贪爱);而这种「不要、不要」的习性,则称为dosa(瞋恨)。人们不断地在心中生起这些贪爱与瞋恨的念头。过去或未来愉悦或不愉悦的念头,引起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并且不断造成贪爱或瞋恨。

      

        有时心中生起的一个念头还未灭去,另一个念头又生起了,而在那个念头还未灭去之前,第三个念头又生起了。念头不按顺序或常理地生起灭去,这样的心理行为通常被认为是疯狂的征兆。

      

        例如:

      

        有人将食物送给一个饿了好几天的疯子吃,这个疯子因为很饿,所以看到食物非常高兴。当他拿起食物要吃时,心中生起了另一个念头--「我现在在浴室,我是来这里洗澡的,这是一块香皂。」然后他就开始拿食物往身上擦。这时,另一个念头又生起了--「站在我面前的这家伙是我的敌人,他是来杀我的,在他杀我之前,我得先把他杀了。但是我要怎么杀他呢?这里有手榴弹,我只要往他身上丢,他就会被杀死。」所以,这个疯子就把所有的食物都丢出去。像这样的人就叫疯子。

      

        敏锐的禅修者会发现自己的心也是充满了虚幻、无明。印度古语将此称为moha (痴)。而这种不断产生贪、瞋、痴的习性,使得心不快乐且焦躁不安。你尝试在心的表层保持觉知并避免生起贪、瞋。有时候你也许觉得心的表层已变得很清明,并且不再产生贪、瞋、痴。但这只是心的一小部分而已,心的更大部分,在深层中,仍随时不断地生起贪、瞋、痴。心的所有不净烦恼都是因为心中这些囤积的不净染污而生起的。心的较深层面无法从这个强烈的贪、瞋、痴习性中解脱。

      

        也许一整天之中只有片刻,你能够完全活在当下,而不是在过去或未来。心完全专注在呼吸,当下的实相。没有虚幻,也没有无明。对于吸进的气息不生贪爱,对呼出的气息不生瞋恨。只是客观地观察气息进出鼻孔,不起反应。这时候,心是完全纯净的,毫无贪瞋痴。这个意识层面的纯净时刻对于囤积在内心深层的不净染污,有强大的作用。内在所囤积的贪瞋痴之火正在闷烧,你已将厚厚的灰烬覆盖其上。"Bhasmacchanno va pavako" 佛陀说这就像盖上灰烬的炭火,虽然表面上看来火已灭了,但深处仍有不净仍在燃烧。内在炽热之火和外在片刻纯净清凉的碰触,就像正反力量的碰触,产生了爆炸,像是内在火山的爆发。这些根深蒂固的不净染污浮现到表面,并且展现为各种身体上或心理上的不舒服,像是腿痛、头痛、或是恐惧、焦躁不安。虽然看起来像是问题,但其实是禅修进步的征兆。当你切开脓?时,里头的脓一定会流出来。同样地,当你开始对心进行开刀手术,深层的污秽脓血就会从伤口流出来。虽然过程并不好受,但这却是能让脓血流出,清除内心不净染污的唯一方法。只要你不断地正确用功,所有这些困难都会渐渐减轻。

      

        当你用一小瓢水浇在烧红的炭火上时,就会有反应,会有「chung」的声音,当你继续浇冷水时,就会继续听到「chung」的声音,直到整个火炉的温度变得和水温一样时,这个声音才会停止。这时,即使继续浇水也不会再有声音了。同样地,当纯净之心的冷水浇在内心不净染污的炭火上时,也会产生爆炸,因此使得禅修者感到烦乱不安。这也是为什么你得到禅修中心,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学习这个方法的另一个原因。

      

      如果按照禅修中心老师的指导来练习,那么你就学会在任何状况下都能保持平等心。当你学会持续保持心的平稳,那么心也会越来越纯净。禅修的目的就是要净化心,纯净的心带来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和谐、真正的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0-2011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目前世界的情况,不禁让人感到悲伤。人类已经成为人类自己的敌人,杀戮不是因为个人的仇恨,而是因为对 ...
Gap_Gezz 发表于 6-10-2011 06:45 PM

感恩-合十-SADHU

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0-2011 09: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受停止处痛苦也停止

        
        

以下是由Samvedana中的文章翻译而来,原载于1983年8月份的北印度内观期刊Hindi Vipassana Patrika

        

葛印卡老师讲

        
        

在身体不愉悦感受的痛苦中翻腾,在愉悦的乐受中起舞是我们根深蒂固的心理习性。当我们开始客观地观察感受,许多真相就会显露。

        

有个真相是这样--每个感受的升起都是因为接触:眼和色接触,耳和声接触,鼻子和气味接触,舌头和滋味接触,身体和触境接触,意根和念头接触,或心和身接触。接触对感受的生起是必要的,这是不变的自然法则。经由修习内观,可以直接体验并了解这个真理。

        

但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心理习性,即使禅修者试着客观地观察感受,还是很容易又陷入习性反应的泥淖中打滚翻腾。他的头可能短暂地浮出水面,然后又会沉下去随波逐流,流向未知的方向。

        

这样的经验一再重复,渐渐地禅修者了解到心会被感受左右,不管是愉悦的还是不愉悦的感受。在有愉悦感受的时候会很高兴,这样就自然会在有不舒服感受的时候起嗔恨的反应。心的这种习性在巴利文叫做assado(贪着/乐味)-喜爱感受。如果感受是愉悦的,就沉浸在愉快的滋味中,如果感受是不舒服的,就沉浸在痛苦的滋味中。

        

当禅修者继续客观地观察感受,更了解到感受的危险,感受很有可能造成极大伤害--巴利文叫做 adinava(危险/过患)。这种沉浸在感受中的习性,是一种会在内心激出贪爱和嗔恨的习性。当这些习性升起,感受就增强,这些感受又会加强贪爱和嗔恨。这样便开始了不需外求的恶性循环。这就是dukkha-samudaya-gamini patipada,一条只会通往痛苦的道路。禅修者了解到在过去他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这条路上,也因此不断增加自己的痛苦。

        

现在透过内观的修习,禅修者开始由旧有的喜爱感受的习性中挣脱出来,而培养平等心。当他开始这样做,他了解到至少他暂时中断了这个恶性循环,停止给自己制造痛苦。当然这时候他就找到了通往止息痛苦的道路-dukkha-nirodha-gamini patipada。顺着这条路走,他会根除生命中所有的痛苦。

        

到了这时候,禅修者可以自己看清身体的感受有多重要。从感受可以分出两条路,一条通向痛苦的升起,一条通往痛苦的止息。现在他直接体验到什么是受苦,痛苦如何开始,即而倍增。禅修者小心地避免走向痛苦升起的路,而迈向根除痛苦的路。继续客观地观察感受,他会经验到nissarana-由贪爱和嗔恨的习性反应中脱离出来。

        

当你开始修习内观,大部分的时间你的头可能还是在水面下:你盲目地沉溺在感受中,产生新的贪爱和嗔恨,新的痛苦。然而,当你修习技巧逐渐纯熟后,平和地观察的时间会加长,盲目反应的时间会减少。一旦你停止造贪嗔的新业(sankharas),你就开始体会khaya-消除过去的业。过去在心里累积的习性反应会一层一层地升起,然后被消除,直到你达到所有的业都消除的境界,这是超越感官因果世界的涅盘境界。任何正确修习内观的人迟早都会经验到这个究竟的真理。

        

当一个人正体验到涅盘的实相时,心停止运作了,因此心和外境每分每秒的接触也停止了。因为没有接触也就没有感受。在此境界中,六种感官停止作用,所以感官的对象无法再和任一感官接触,也就不会有感受升起。如此,透过客观的观察,禅修者由沉溺在感受的习性反应中挣脱出来,而到达所有的感受跟所有痛苦都停止的境界。流转之轮被打破了。来吧!禅修的人们!让我们努力地,勤奋地,耐心地而坚持地避开痛苦升起的路,走上根除痛苦的道路,得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安祥。
        

        
        

佛陀的正觉, 对感受的理解

        

内观研究所

        
        

长久以来印度的先知和圣贤都希望解开世上这个重要的谜题:生命中如此明显的问题--痛苦,以及如何可以停止痛苦。许多先知在搜寻答案的时候,发展出许多理论和哲理,有些是根据他们禅修或苦行的经验,其它的则仅是根据推想而得。这些先知希望知道生命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活着?如何能停止痛苦?如何免除老死?

        

佛陀在世的时代,有些思想家相信如果在生命结束的时候,人的行为够优良,那么下一世就会出生在比现在更好的世界。有些沙门(samanas)和婆罗门(brahmanas),不需依靠想象或幻相,已经可以透过各种形式的禅修练习,经验到内心较微细的状态,以及意识的更高层次。他们提出自己的理论和新的观念。这些印度圣哲达到的专注状态,对某些宗派并不稀罕,与很多思想系统有共同点。然而,它们都称不上是「完善的」。在长部(Digha-nikaya)的梵网经(Brahmajala-sutta)中我们看到六十二种这类的看法或见解(ditthi),其中大部分与以下的问题有关:

        

(1) 自我(atta)的本质:它是自觉的吗?它是永恒的吗?
          (2) 世界是永恒的还是有限的?
          (3) 生命(jiva)或存在(satta)跟肉体一样吗
          (4) 了解生命真理的人(Tathagata),死后还会继续存活吗?

        

因为在当时这些问题太热门,许多思想流派因而产生,有些流派有很多随徒信众。而长部(Diigha-nikaya)中的三明经(Tevijja-sutta)也在当时诞生,经文谈到婆罗门「与梵合一」的思想 (brahmasahabyata-union with Brahma)。这就是后来吠陀哲学理论的概观。

        

佛陀彻底研究过所有的思想流派,并亲身经历他们的修习或苦行,或是与他们的拥护者讨论思想观点。他的结论是,这些流派的想法都不正确,无法导向完善圆满,因此佛陀称这些为「谬误」(miccha)。他说这些人的体验或结论是由分析而来,他们的基础论点完全依赖「接触」(phassa)或者说六种感官(六根)和外界的接触。他说只要这些人未能如实了知:生起(集/samudaya),灭去(灭/atthangama),引人贪爱的滋味(味/assada),由此引起的危险(患/adinava),以及从这六种感官范围(六尘/hassayatana)出离(离/nissarana)的方法,他们就无法超脱这个世界。Yato kho bhikkhu channam phassayatananam samudayam ca atthangamam ca assadam ca adinavam ca nissaranam ca yathabhutam pajanati, ayam imehi sabbani uttaritaro pajanati.

        

跟佛陀同时代的人一直都不了解从六个感官(六根/salayatana)领域中出离(nissarana)的方法,因此一直停留在「触」(phassa)的范畴中。只要人们不能真的了解「触」或是在六根接触六尘时升起的感受,他们就会停滞在贪爱或嗔恨中。不了解感受的本质是无常(anicca),就无法由感受的领域中跳脱出来,了解最终的真理。相对之下,佛陀在禅修时体验了整个六根的领域,然后了解到究竟的真理是要超越这些的,六根停止六触就停止,然后感受也就停止了(nirodha)。

        

为了达到涅盘(nibbana)的境界,他下了很大的功夫,了解到感受升起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接触(phassa),触是必要根源,触也左右了感受。在杂阿含经(Samyutta-nikaya) 的Pubba-sutta中,佛陀强调,在他完全觉悟之前想过这样的问题:「感受(vedana)是什么?感受的升起(samudaya)是什么?感受的止息(nirodha)又是什么?以及什么是让感受止息的方法?」他透过内观(Vipassana)对这些问题作了彻底的研究,他在深入的禅修中正确地了解到对感受的贪爱,贪爱感受的危险,以及最终如何出离超越感受的方法。他因此体悟到感受的真正本质,只有到这时候,他才称自己为完全觉悟的人(正等正觉者Sammasambuddha)。

        

在杂阿含经的Nana-sutta中佛陀提到,在他深入内观修习后,所得到的知识(nana),见解(cakkhu),洞察力(panna),智慧(vijja)和光明(aloko),都比不上对感受的真正认识-感受的升起,止息,以及让感受止息的方法。他已经体验过整个感受的领域,以及感受的完全止息(nirodha)。这就是佛陀在印度菩提迦耶(Bodh Gaya)的菩提树下所证得的正等觉(Sambodhi/完全觉悟)。

        

佛陀的确发现了缘起法则(Paticcasamuppada-- the Law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为印度思想贡献了新的领域。但是当我们仔细检视这个理论,便会发现它就是解释感受的理论,而我们的感受随时都会在体内产生。很多人都知道触(phassa)和受(vedana)包含在十二缘起法中。

        

佛陀了解感受的基本特性是anicca(无常),dukkha(苦)和anatta(无我/没有实体)。他超越感受的领域而体验到真理,体验到涅盘的至高喜悦(nibbanam paramam sukham)。当人超越六个感官的范围后,就能体验到涅盘的境界,这时六个根门都会停止作用,这就是六处灭(salayatana nirodha)。当感受的根门停止作用后,就不可能再有接触(phassa),于是触灭(phassa-nirodh)。这样便会到达受灭(vedana-nirodha),而到贪爱灭(tanha-nirodha)的境界。

        这就是导向止息的道路(nirodha-gamini-patipada),佛陀在很多开示中都有完整的陈述。他教导的通往灭苦的道路(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或是中道(majjhima-patipada)也可以说是通往感受止息的道路(vedana-nirodha-gamini-patipada)。佛陀告诫出家众,只有在沙门(samana)或婆罗门(brahmana)完全了解感受的实相并超越它们,才算达成内观的修练。这就是涅盘(nibbana),就是最终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12-2024 01:50 AM , Processed in 0.12370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