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实况报道
2016年6月
重要事实- 寨卡病毒病由通过伊蚊传播的一种病毒引起。
- 寨卡病毒病患者的症状可能包括轻微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疼痛、浑身虚弱或头痛。这些症状通常持续2-7天。
- 科学界的共识是寨卡病毒是小头症和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一个病因。目前还在调查与其它神经系统并发症之间的关联。
简介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黄病毒,1947年通过一个黄热病监测网络首次在乌干达的猴子中发现。之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人类中间得到确认。目前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已记录过寨卡病毒病疫情。1960年代到1980年代,从非洲到亚洲都发现有人类感染,通常伴随轻微病症。 2007年雅浦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报告了由寨卡病毒感染引起的第一次大规模疫情。2015年7月,巴西报告说寨卡病毒感染与吉兰–巴雷综合征之间存在关联。2015年10月,巴西再次报告说寨卡病毒感染与小头症之间存在关联。 症状和体征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并不明确,但可能为几天。疾病症状与登革热等其它虫媒病毒感染类似,包括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疼痛、浑身虚弱和头痛。这些症状往往较轻,持续2-7天。 寨卡病毒病的并发症在全面审查了证据之后,科学界一致认为寨卡病毒是小头症和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一个病因。目前正在一个严格的研究框架内加紧努力继续调查寨卡病毒与一系列神经疾患之间的关联。 传播寨卡病毒通过受感染的伊蚊属蚊子,主要是热带地区的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给人。伊蚊一般在白天叮咬,以清晨和傍晚/晚间为高峰期。这种蚊子也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寨卡病毒还可能存在性传播。目前在调查其它传播方式,如通过输血传播等。 诊断根据症状和最近的旅行史(如居住在或去过寨卡病毒传播活跃地区)可推测寨卡病毒感染。要确认对寨卡病毒感染的诊断必须对血液或者尿液、唾液或精液等其它体液进行实验室检测。 治疗寨卡病毒病通常温和,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寨卡病毒病患者应当充分休息,饮用足够的液体并且利用常用药来治疗疼痛和发热。如果症状加重,病人应当求医并获得医嘱。目前尚无可用的疫苗。 预防蚊子叮咬避免蚊子叮咬是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一项关键措施。避免叮咬的具体办法包括:穿戴可使尽可能多的身体部位得到覆盖的衣服(最好是浅色衣服);采用纱网等物理屏障或紧闭门窗;在蚊帐内睡觉;以及遵照产品标签说明使用含有避蚊胺、驱蚊酯或埃卡瑞丁的驱虫剂。 应当特别关注那些可能不能对自身进行适当保护的人员并对其提供帮助,比如幼儿、患者或者老年人。旅行者和那些生活在疫区的人应当采取上述基本防护措施以保护自己不受蚊子叮咬。 此外还必须对房屋内和四周的潜在蚊子孳生场所,如水桶、花盆、水槽和旧轮胎等加以覆盖、清空或清理。社区应当支持地方政府努力减少当地的蚊子数量。卫生当局也可建议喷洒杀虫剂。 性传播目前若干国家中已有关于寨卡病毒性传播的记录。为减少性传播风险以及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的潜在妊娠并发症,居住在发生寨卡病毒本地传播地区或从该地区返回的孕妇性伴侣应在整个孕期采取安全性行为(包括使用避孕套)或戒绝性活动。 生活在发生寨卡病毒本地传播地区的人们应当采取安全性行为或戒绝性活动。此外,从发生寨卡病毒本地传播地区返回的人们应当采取安全性行为或在返回后禁欲至少8周,即使没有出现症状也要如此。 如果男性出现寨卡病毒症状,他们应当采取安全性行为或考虑禁欲至少6个月。计划怀孕的男女如果没有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症状,应等候至少8周再尝试怀孕,如果双方或其中一方出现症状,则应等候6个月。 世卫组织的应对世卫组织支持各国通过采取寨卡疫情战略应对框架中概述的行动控制寨卡病毒病: - 通过召集专家和合作伙伴,界定并优先注重对寨卡病毒病的研究。
- 增强对寨卡病毒和相关并发症的监测。
- 加强风险通报能力,动员社区参与以提高对寨卡病毒相关风险的认识。
- 加强实验室检测该病毒的能力。
- 支持卫生主管部门执行旨在减少伊蚊种群的病媒控制战略。
- 与专家和其它卫生机构协作,制定建议对出现寨卡病毒感染并发症的人进行临床治疗和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