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150|回复: 16

道德经 -讨论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9-4-2006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突然想读道德经
但是,古文理解很差, 有没有高手可以指点我?
还是有什么心得想分享。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 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 学,死于扶风 。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 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 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 中的奇葩而译出版。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 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 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 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 规律 。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 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本帖最后由 NetLover 于 5-5-2006 10:33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4-2006 10: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

《老子》八十一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
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
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
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
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
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
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
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
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
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
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
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
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
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
人,而贵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
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
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
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
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
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7.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
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
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
妙。

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
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
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
割。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
之。夫物或行或随、或??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
泰。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後必有凶
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
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
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
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
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
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
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
其大。

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
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
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
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
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
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
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
华。故去彼取此。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
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
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
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
誉。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
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
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
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
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
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
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
见而明。不为而成。

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
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9.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
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
目,圣人皆孩之。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
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
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
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
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53.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
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4-2006 10: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
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
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
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
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5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
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
天下贵。

5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
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
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9.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
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之道。

60.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
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61.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
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
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62.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
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
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6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
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
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
不敢为。

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
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
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

66.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
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
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7.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
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
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6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
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69.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
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
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7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
病,是以不病。

72.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73.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
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7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
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
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7.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
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
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7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
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
王。正言若反。

79.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
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80.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
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4-2006 10: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找到一个不错的网站

http://www.st.nine-lotus.com/ddg.htm
http://www.laozi.net/

在序那边就有句不懂得话了
“是以無極而太極自然無為之真理”
请问哪位高人知道太极和无极的意识。
极在这里是极限,边沿的意识么?

还是有什么网站可以查文言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4-2006 10: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学习《道德经》作者:耶律兆才 来源: 发表时间:2006-03-09

人和动物的不同除可直立行走外,还在于人的头脑可以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改造世界,如牛顿看到苹果自树上掉下来,而引发牛顿定律。老子在2500多年前,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了一些物质和事物的生长、发展、转化是有各自规律的问题,只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使他没能对此作更深入的研究,只好笼统地以“道”来概括之。他的一些理论,如“故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就是讲物质结构和物质不灭的,这在2000多年后才被世人以科学的实验所证实,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是由原子和核子组成的。这中间都有一个认知的过程,由于人具备这个特性,才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否则只有吃、拉、睡、繁殖的本能,则无异于动物,等待自然的淘汰,就不会有人类的今天。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在不断地认识世界,眼下流行的“非典”,也正在被人科学的认知,这也正说明人是可以由不知到知,进而去驾驭、改造世界的。
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人要知道、掌握、运用一项知识、技能,都要经过学习,才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但在这学习过程中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也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同样是学绘画,有的人就成了大师,有的就很一般。这里除了有天赋和勤奋的差异外,学习的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些人由于没有用好的、科学的方法去学习,结果事倍功半,而用好的学习方法,则会事半而功倍。
学习《道德经》也会因学习的方法不同而效果不同。由于《道德经》本身就文涩意深,学习起来很不容易,再加之历来人们对《道德经》的看法不同,学习方法也就各不相同。如有人把《道德经》当作安邦治国的方略,他就会从这一角度去学习、理解《道德经》;如有人把《道德经》当作是讲辩证法的哲学,他就会从哲学的角度去学习、理解《道德经》;如有人把《道德经》当作修身养性的方法,他就会从气功的角度去学习、理解《道德经》;如有人把《道德经》当作道教的经典,他就会从宗教的角度去学习、理解《道德经》……所以我认为在学习《道德经》时最好要先明确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从什么角度去学的问题,这个前提定下来,再去从这个角度去学习、理解、诵经、修炼、入道。
例如老子说“以百姓之心为心”,如你是从政治角度去看,就会理解成这是老子在告诫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的疾苦,自己的行为、制定政策要符合百姓的需要。如你是从气功的角度去看,就会理解成这是老子在教人“行气”,以“神气为心”。老子说“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你如从政治角度去看,就会理解成这是老子在讲国与国之间要和平共处的道理。如你从气功的角度去看,就会理解为这是在教人“闭气咽液,下流丹田”。把大国理解成脑袋,小国是丹田,要“胎息行之,还补其脑。”
实话实说,我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去学习《道德经》,我很清楚《道德经》和老子其人一样,带有浓厚的、神秘的、朦胧的色彩。对《道德经》怎么看都无可无不可,不存在哪个流派、哪个人理解的对还是错的问题。我不反对从什么角度去看《道德经》,但这里还是有个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结合现实去学习理解的问题,在科学极度发达,已远不是老子生活的时代所能比的今天,如还把《道德经》当作气功的理论,去背诵、修炼,以求禅宗开悟,治病健身,长生不死,恐有失科学的真谛。诚然,我很佩服葛玄等人把老子的话和长生、气功、修炼联系到一起的丰富想象力,但其把大国理解成脑袋,小国是丹田等牵强附会的解法,实在是可笑,不敢恭维。
为什么会有人把《道德经》当气功书看,当道教的经念呢?我想这和老子神秘的身世有关,司马迁就听世人传说,老子因修道而长寿,活了160多岁。西汉末年还有人说老子活了好几百岁,是他“恬淡养性”,不追求物质享受,保持心灵宁静,身体少动的结果。老子既然长寿,他的《道德经》所讲的就是修身养性,长寿不死的道理啰。同时神化老子的现象也在大行其道,在东汉末年老子就被奉为太上老君了,就是在《西游记》里用八卦炉火炼孙悟空的那个道长,本领大得很,在神界的地位仅次于原始天尊的。老子被如此神化、 抬高,其言语能教导人长寿也就理所当然的了。可实际是如此吗?我想在21世纪的今天,但凡有些科学头脑的人,不迷信他人他说的人,经过独立思考都会得出正确答案的。
至于把《道德经》当经念,这本是道教徒的日常作业。而朗读、背诵文字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的文化学习的方法之一,历来学习四书五经都是要会背诵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道德经》也不例外,多读能背自然对认识《道德经》有益,但读上万遍可以修炼成什么我是怀疑的。当然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下,多读几遍《道德经》对身体也不会有害,如同在掌握正确的姿势下练习书法,通过气息的调节,臂腕指的运动,手眼神的配合,对身体会起到保健作用的。这好像练太极拳,柔中有刚,静中有动。可如今认可这种看法的并不乏人,听说还有教授,我就奇怪了,这些人是否已背诵《道德经》万遍了?是否已达到什么境界了?高寿了?是否可不食人间烟火了?可以不教书了?如不是,是否这种说法不灵?我可能是孤陋寡闻,我是没有见到哪个人,即便是道长,因修炼《道德经》成了什么了。(神话故事和金庸武侠小说里有,可那是虚构的。)我觉得任何事物都不要神化了,走到“心诚则灵”“的分儿上就不是科学了,科学是要让事实证明的。
在学习目的明确后,边看书边思考也是很重要的,完全信书则被书拖着走,进入迷信的境地。在通读几遍某个版本的《道德经》后,可再找来另一个版本作比较的学习,看看其中那个讲的有道理。如只读《道德经》的原文,对时下的年轻人和古汉语欠缺的人来说是较困难的。在这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不时地对一些章句进行反思,这既可加深对章句的理解,也可找出一些人超乎老子本义的判断,这就是独立思考。但这个独立思考要思之有理,考之有据,要结合老子的身世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去思考,不能抛弃历史事实任凭自己随意的想象,尽情地发挥,甚至武断地结合眼下的社会去解读老子。如把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说成是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知道有网络了,岂不笑话!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道德经》,可以有上千种解释,但老子只有一个,老子就是老子,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太上老君那个神。
另外,对大多数学习《道德经》的人来说,不必拘泥原文的某个字,因为《道德经》版本成百上千,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的原版。2000多年来历经历代多人的传抄、编辑,在文字上出现差异是很正常的。校正、厘定这些版本应是专家学者的事,历代不少专家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不再出土新的《道德经》版本,再重复做这些考证,似无太大的现实意义。现在对多数学习《道德经》的人来说,读懂原文,理解其意是主要的,不然易陷入咬文嚼字的误区,而偏离了认识《道德经》的本意。
以上拉杂地谈了些学习《道德经》的方法,不一定全面和正确,仅供初学《道德经》的人参考,还望得到专家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4-2006 1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有無相生。
註:故為事之因,所以天地之間有形相與無形相,是互相生的,一切有形相之物皆由無形所生出來的,然後有形之物滅了,再歸於無,此乃有無之對待也。

難易相成。
註:困難與容易是互相形成的,難為大事,易為小事,大事必由小事做起故能成,小事必勿忽略以難行之故能成,故難易之事是相對待。


请问生和成是一样意识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9-4-2006 09: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懷瑾的"老子他說"是用一本不錯的道德經入門, 推薦一下,

可是個人覺得他的"論語別裁"是部每個華人都該看看的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4-2006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蔡志忠的漫画老子说,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4-2006 03: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時候就看過了蔡智中的老子說,但只看漫畫...哈哈
現在看回去他的原文,能了解的實在不多,註者的詮釋有時我也不以為然
這世界是由虛無開始的,現在的一切也終會化作虛空
人生如夢,看透了這些,或許人就不會那麼執著了
但是,年輕的我們,能看透多少紅塵呢?

或許非要等到有一天,我們真正體認到紅塵的紛紛擾擾,遭遇到痛徹心扉的傷働時
老子的話才能有它的效用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06 1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看麽?
真的很好看噢!
不过我才看13章而已。 觉得老子的智慧真的高深莫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5-2006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5-2006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紫 于 29-4-2006 10:37 AM 发表
最近突然想读道德经
但是,古文理解很差, 有没有高手可以指点我?
还是有什么心得想分享。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 ...


在自然观上,老子以“道”为世界的本原,而以“德”为事物的特性。
他认为“道”产生天地万物,决定着万物的存在发展及起具体特征。

《老子》第47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X,见天道”
看,老子首倡直觉主义的认识方法,认为关门闭户,静观体验便可直接认识世界的根本原理。(这是对直觉认识作用的夸大,有神秘主义色彩。)

老子在中国古代哲学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提出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以”反者道之动”的论点肯定了对立的相互依存和转化,提出了如何利用矛盾转化的理论。矛盾转化的理论就是--他指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正v与奇、祸与福、刚与柔、强与弱、上与下、先与后、实与虚、荣与辱、智与拙……等。


bla bla bla....分享住那么多,希望你对老子思想更有所了解。

PS:X= 我不会那个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6-2006 06: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知道何為“不住相”麽?
原文:不 言 之 教
翻譯:以不住相的言論去施教於人

請問誰看的明白這個例子.
原文:天下萬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例子:物質分解到最內在時,只剩下能量。地球和太陽的中央也沒有物質
  ,只有能量。能量(無)形成作用力(有),萬物再由作用力而相
  互形成。因此,能量形成的物質稱做「有 」;而能量本身沒有形
  體,稱做「無」;故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請問有人可以給一個“靜能制動”的例子麽?


可以指點麽?
謝謝

[ 本帖最后由 阿紫 于 12-6-2006 06:56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6-2006 06: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ei1986 于 27-5-2006 09:42 PM 发表


在自然观上,老子以“道”为世界的本原,而以“德”为事物的特性。
他认为“道”产生天地万物,决定着万物的存在发展及起具体特征。

《老子》第47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X,见天道”
看,老子首倡直 ...

謝謝分享。

你可以幫我解上面的幾個問題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6-2006 06: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紫 于 12-6-2006 06:54 AM 发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都生于「有」的事物,而具体的事物的「有」则是由一些不见于形不闻于声的「无」产生。
(「无」就是「道」)

嗯……这句话引出了一些值得人们仔细想想的事。
例如,从「一无所有」到如何导出了「所有」。

你的例子也许是在引导人们看事情不可只看「有」,也该看看一些「无形」的事物。
有时侯看不见的,也许会变成最关键的。
这引导了人们看事情别只看表面,应看全面。

(以上只是在下浅见,如果有错,不要见怪)

「静能制动」的例子?

你要的是哪一方面的例子?

在中药学里教导人们只要静能养神,神情就气宁……
(算不算例子?)

[ 本帖最后由 wei1986 于 13-6-2006 06:0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6-2006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ei1986 于 13-6-2006 06:05 PM 发表
天下万物都生于「有」的事物,而具体的事物的「有」则是由一些不见于形不闻于声的「无」产生。
(「无」就是「道」)

嗯……这句话引出了一些值得人们仔细想想的事。
例如,从「一无所有」到如何导出了「所有」。

你的例子也许是在引导人们看事情不可只看「有」,也该看看一些「无形」的事物。
有时侯看不见的,也许会变成最关键的。
这引导了人们看事情别只看表面,应看全面。

(以上只是在下浅见,如果有错,不要见怪)

「静能制动」的例子?

你要的是哪一方面的例子?

在中药学里教导人们只要静能养神,神情就气宁……
(算不算例子?)

有和无, 是不是就好像=  美和丑?
我想不通“一无所有”, 可以指点么? 我一直还以为“所有”是一个词。
看到你的“一无所有”, 我就想到“无中生有”, 例子:放谣言。
“只手遮天”算是“有”中生“无”吧?
老子也讲有无相生。
不知道我的理解有错么? 希望给我指点。

谢谢你的「静能制动」例子。 明白了。
看到你写“哪一方面的例子?”, 我就希望你可以给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 不知道要求过分么?

关于那个凡是不能看表面的例子, 我了解。 可以给我更深的例子么?

你知道“不住相”的意识么? 我那个翻译很多这句。 我看到晕晕~

很高兴有人和我讨论!!! 谢谢你!!!
我要想要求很多一下。
坛主才20岁么? 好利害噢! 年纪轻轻就这么利害了。
学完这本(没有本事学完, 只是读完), 我打算学五行或者易经。 版主在行么? 还是兴趣么? 我们一起学。 有朋友一起, 学起来也比较有趣。

[ 本帖最后由 阿紫 于 13-6-2006 11:3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6-2006 1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ei1986 于 27-5-2006 09:42 PM 发表

在自然观上,老子以“道”为世界的本原,而以“德”为事物的特性

看了一半(才看一半
明白道士所讲的修道了(再看回射雕, 觉得那些道士真的有违修道)

但是, 还没有看到你的“德”(可能是悟性问题了

我要加油了!
你几岁时看这本书的? 我很好奇。

[ 本帖最后由 阿紫 于 13-6-2006 11:3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0-9-2024 12:17 AM , Processed in 0.12225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