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悟道师弟

弘一大师劝念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0-3-2021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生死是大事,能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一个觉悟的人,如不知了生死,学任何法门都脱离不了轮回。就法门说,一律平等,并无高下。


贪是贪爱,欲是欲望,嗜是嗜好。在这个世间,还贪爱这样,贪爱那样,想离开娑婆就难了,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修行而没有能出三界,仍在轮回,就是因为贪欲嗜味。

若不离开,如养冤家,一生修行全落空。

这个偈子就是我们生生世世的写照,始终没有离开辛苦。

特别在这个时代,第一、同修贵精不贵多,志同道合,真修实练,不是人多凑热闹。

第二、道场重实质,有学风道风,不重形式,香火鼎盛没有用。

第三、修行在修清净心,其他神通感应都不重要。


弘一大师晚晴集讲记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3-2021 09: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此从比喻说,人命无常,如闪电之刹那生灭。


《金刚经》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乾闼婆城是幻象,非真实。

世间万法无常,如执著有我有常就痛苦了。

起心动念,顺自己意思,生欢喜心,不合自己意思,生嗔恚心。不知道一切事都是假的,一场梦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3-2021 09: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9、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常常提到嗔恚之害。


嗔恚对于修行有莫大障碍,如佛门中说:‘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又说:‘ 火烧功德林 ’。火为嗔恚之火,一发脾气,功德就没有了。

功德与福德不同,功德是定慧,一发脾气,定就失掉了,跟著慧也没有了。福德不会失掉。

名闻是荣誉,为社会大众所尊重赞叹者,虽有好名闻,也会被嗔恚所破坏,因为人不喜见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3-2021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人生在世都希望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生活,然幸福快乐由那里来呢?绝不是由修福而来,今天的富贵人或高官厚禄者,他们日日营求,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并不快乐。


修福只能说财用不虞匮乏,修道才能得到真幸福。

少欲知足是道,欲是五欲六尘,生活不缺,受用够了就行,不必贪多,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适就行了。

生活悠悠自在是真幸福,绝不在乎有多少财富与产业。

无忧无虑,没有牵挂,所谓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清楚,心就安了。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迷,处世待人接物恰到好处,自然快乐。


弘一大师晚晴集讲记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4-2021 10: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5-6-2021 10:08 PM 编辑

11、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世尊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周利槃陀伽者,根机很钝,其兄教他读诵上项偈子,经过三个月之久都背诵不出来,认为不可造就,令其回家,他哭泣不肯去。


世尊见到,教他两句偈,后来他证得罗汉,大开圆解,辩才无碍。

世尊说周利槃伽前生是一位三藏法师,会讲经说法,但是吝法,教人总要留一手,所以今生得愚痴报。

身语意三业不造恶不恼害众生。正念欢察人生享受五欲六尘外面境界都是空的,欲属心法,境属色法二皆非实。《心经》与《百法明门论》都讲到这个问题。

百法中前面九十四种属有为法,心、心所‘ 欲 ’色法‘ 境 ’,一切法归纳起来不外心、色二法,亦即此偈中所说的欲、境二字。

《金刚经》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叫我们观想,为什么不要造恶,不要恼害有情,因为万法都是空的。缘生体空,而因果不空,造恶必受恶报。

另外还叫我们不要修无益的苦行。小乘人著相修苦行,有时修得很冤枉,大乘则否。

但是佛在戒经中常常赞叹苦行,因人肯吃苦,才能断绝一切贪嗔痴慢,不取奢华享受。生活平淡,可以激发道心。

佛教周利槃陀伽两句偈是:‘  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生。’教了上一句,下一句又忘了,教了下一句,上一句又忘了。

以周尊者之钝才尚能证到罗汉,我们比他总好一点,若今生不能成就,毋乃太自弃了。


弘一大师晚晴集讲记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6-2021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2、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自古以来世间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不怕因果,造了许多罪恶,此迷惑颠倒之人所喜爱,真正觉悟的人不要。


纵然得到也不要,为避免祸害,成全功德,有利与大家享受,仔细想想道理不难明白。

人在世间一切享受够用就行了,衣服够穿就行了,吃能吃多少?住房能遮避风雨就行了,不必大厦别墅。

在美国我见过很大的住宅,设备豪华,我在里面坐坐很舒服,喝喝茶,享受享受,但是主人苦了。为收拾房子,操心受累,受很大压力,所为何来?聪明人应不作糊涂事。


弘一大师晚晴集讲记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5-6-2021 10: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3、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智者大师)


‘ 色、声、香、味、触 ’是五尘,属于物质,再加上一个‘ 法 ’,名为六尘,法属于知识。
眼所见者为色,耳所闻者为声,鼻所嗅者为香,舌所尝者为味,身所接触者为触。这都是外面的环境,容易迷惑人,令人生起贪嗔痴慢。

为了追求物欲享受,使人生起爱著,一爱一执著,毛病就来了。心被境界所转,即是凡夫。

佛在一切经论中。常常提醒我们要修行,行是生活行为,在生活行为中难免发生很多错误,修正错误的行为谓之修行。

五尘都是虚假的,可以受用,不可以爱著。

佛菩萨对五欲六尘亦享受,但不执著,没有爱、取、有,没有分别执著,永远在定。

符按文内提到法字,法师解释为知识,甚为恰当。仍恐初机对于法字之含义,究何所指,尚有疑惑,兹略补充之。法字梵语为达磨,乃通于一切之谓,包罗万象,一切事事物物,不论眼见耳闻,即看不见,听不到,有形无形,真实虚妄,而为心思所想及者均称为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均包括在内,故又称一切法。


弘一大师晚晴集讲记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6-2021 10: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4、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佛在《 楞严经 》上讲到世间现象比其他经典讲的详细,其他经只讲六道,而《楞严》讲七趣,多一个仙道。


七趣经文很长,讲地狱道几乎占了一半,特别详细,叫我们小心谨慎,不要堕地狱。

嗔恚是地狱道之业因,贪爱是饿鬼道之业因,愚痴是畜生道之业因。

佛法是什么?是觉的意思。是一切万法,对一切万法觉而不迷就是佛法

嗔恚心一起来就迷了,觉性就丧失了,故称失佛法之根本。

我这次在圣荷西讲经,有人提出学佛总是进进退退问题,这是因为在修学过程中,功夫不够,没有得到法喜。

古人学佛,最初五年学戒,遵照老师的教诲,依照老师指定的课程用功,第一个阶段成就,即能得到法喜。精神饱满,不易疲倦。俗语说:人逢喜事精神爽。

我们看古今大德,修学不疲不厌。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眠时间很少,修持不懈,勇猛精进,其精神是由法喜中来的。

心里很想修善行,行善事,但被三毒障碍,不能自主。

种种恶口之府藏乃是口业的来源,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时时刻刻要警惕,回光返照,此之谓觉察,也是禅宗的观照工夫。


弘一大师晚晴集讲记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7-2021 1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4-7-2021 11:20 PM 编辑

15、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


发心学道,如道业有成,只可自己知道,不必向人家说,说了他未必信,反而生毁谤。


他为什么要谤三宝呢?是你给他的增上缘,将来他堕落三途,你也跑不掉。

阎王爷问他,你为什么毁谤三宝,他说这是某人引我说的,所以你也有份。

佛菩萨教化众生能观机,如不契机,他不能接受即不说,即无过失。

凡夫无观机能力,最好少说。谛观是仔细观察,少说话。

远离热闹场所,道力不坚,往往不知不觉即被繁华气氛污染,使自己退失道心。

古人修道多在深山,不但远离都市,也远离乡村,与外面社会完全断绝,心容易清净,在今天这个时代很难做到。

现在大陆丛林都变成观光区,想找一个清净场所已不可能。

佛早有预见,他在《法华经》中说,在末法时期要用大乘法度人,不要用小乘法。大乘是开放的,能适应时代潮流,小乘是保守的。

‘ 端坐正思惟 ’这句话不能看呆,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讲‘ 坐禅 ’并不是打坐,坐是不动,心不动叫坐,对五欲六尘不动心谓之坐。


禅是不著相,外不著相曰禅,内不动心曰坐。

所以《华严经》鬻香长者在市场中修,在市场中观赏,样样清楚,样样不执著,不起心动念。

真正修行人最要观察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是否与佛的教诲相应。

少批评人,少说是非长短。身口意三业,口业最易犯,往往障碍了自己与大众的修学。

少发议论,心中自然清净慈悲。

‘ 无知 ’即古人所讲的大智若愚,心中有真实的智慧,有觉正净性德三宝,生活方面不求享受,喜欢悠闲清净,这叫真正享受。

在修持方面,永远精进不退,懈怠堕落都能离开。


弘一大师晚晴集讲记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8-2021 10: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6、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严禅师)


与大众相处或独处绝不能炫耀自己,显露自己的才华。要作到韬光养晦,必须如痴如聋。

修行人不要知名度,俗话说 :‘  人怕出名猪怕肥。’ 人一出名,嫉妒障碍陷害诽谤全来了。

培养自己的真实智慧,智慧靠养,不是学来的。

读书多是知识,儒家说 :‘  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因为不是你自己领悟的。

智慧是由来的,不是外来的,要养。

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才产生智慧,因定生慧。

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内外是二,二都没有就是一,才能达到一真法界。

如仍有内外,仍在十法界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8-2021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6-8-2021 10:17 PM 编辑



17、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襌师)


如果在生死交关的时候,你有什么办法呢?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是修行人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问题。


黄泉路上无老少,人人都应警惕,有充分准备,临时就不会慌张。平时要作工夫,这一天到来就能派上用场。

禅宗如不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纵然有定功,如大限来临 ;心不乱,看他定功的深浅程度可以生天,但出不了三界。

宗门大德,晚课都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经》。

平常把这一句佛号念好,到临终时,阿弥陀佛必来接引。

幸勿临渴掘井,等病苦现前才找几位同修助念,效果很小,恐无济于事。

可能随著业力乱撞到三途,三途容易进去,但很难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8-2021 03: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你知道怎樣才能活在當下,而不是活在過去和未來?
若連這都不懂,你是宣揚佛法還是魔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8-2021 07: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lalakia2012 发表于 17-8-2021 03:54 AM
那你知道怎樣才能活在當下,而不是活在過去和未來?
若連這都不懂,你是宣揚佛法還是魔法?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的,未来心不可得,不知啥鸭 要点哪个心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8-2021 0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弥陀 发表于 17-8-2021 07:44 PM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的,未来心不可得,不知啥鸭 要点哪个心捏?

果然是個附佛外道,若當下的心都不能掌握,你要如何守好你的五戒?
還敢應用金剛經呢,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是不是想打臉你的阿彌豆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2-2021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淨空老法師慈悲开示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所以它不是頑空,它不是斷滅。

「非如龜毛兔角,一切虛無」。龜,烏龜的毛,兔子的角,這都是比喻,根本沒有的,這是虛無的。

實相無相不是這個意思,雖然沒有三種現象,它能生它能現。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是什麼?你見到真相,你見到體了,就見到自性,自性是萬物的本體。

我們在眼前打個比喻,擺在我們眼前是電視機,電視機,能現相、能生相是什麼?是自性,在電視機裡面就是屏幕,屏幕它永遠不變,永遠不染污,是屏幕。

沒有屏幕,相就不能現,所以它能現。

佛教我們怎樣去看?你在畫面上就看到螢幕,畫面是動的,螢幕是不動的,動跟不動融合在一起,沒有妨礙。

動不妨礙不動,不動也不妨礙你動,這個妙極了,它又結在一起,又永遠不分離。你能夠這樣看清楚,你就成佛了。

這什麼?在妄相上見性了。

我這個比喻諸位好好去想想,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會看電視的,他就成佛了。

電視就是《無量壽經》,電視就是阿彌陀佛,電視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問題你會不會。

你被它迷了,你不會,你只看到妄相,你不知道它的本性

就是你在看妄相的時候,把螢幕不動的忘掉了,忘得一乾二淨,全部的意念都受動畫影響了你,如如不動的沒有影響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6-2022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8、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照镜子看见鼻子上有一墨点,很讨厌,擦镜子一定没有用。

外面的如同镜子,境界是缘,引起了心中的好恶是非。

如回光返照,观察自心,即能觉悟。

修道人知道是非好恶是内心起了分别,外面并没有是非好恶。

石头与宝石并无两样。现在科学发达,此种理论更可证实。

万法平等,万法一如,无高下之分。

《金刚经》上说,世界是一合相。‘ 一 ’ 是科学家说的基本物质,或称为原子电子,佛家称之为微尘。

所有一切物质均为它的组合,一合相是平等的,一切现象是缘聚缘散,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一切万象不生不灭,此种学说逐渐将为现代科学所证明。

我们起了错觉,才有善恶是非。众生与佛亦无差别。

石头是一合相,宝石也是一合相,只是化学的方程式排列不同而已。

弘一大师晚晴集讲记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6-2022 1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旛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修行人对于自己不相干的事不要去听,也不要打听,不必想知道。

古人说:‘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时是非多。’凡是对于清净心有妨碍者,都要远离。反之,心就迷了。

在日常生活中常发现自己的过失,就是开悟。悟了才能改过自新。

自己有过失而自己不知道,有人说我的过失,若是修行人马上向此人恭敬顶礼。

迷惑的人听了,马上就发脾气。

身是假的,心是真的。身比作佛堂,心比作佛像,心不可动。

一个人独处也是如此,在热闹场面心仍不动,赞叹毁谤亦不放在心里,心永远是定的。

修行人心中无事叫真工夫。

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即是参究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也就是随时提起正念工夫。

就净宗说,就是时时刻刻提起一句佛号,历历分明,不夹杂,不间断。心中无事就不夹杂,净念相继就不间断。

弘一大师晚晴集讲记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7-2023 07: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

这两句话非常难懂,我与人在世间法里都承认的,为什么说没有?这是很高的境界,世间人以妄为真,不能辨别一切法之真假。

现在科技相当发达,对于一切事物之真相渐渐明了,亦只限于极少数科学家,而一般大众依旧执著身是我,以及缘生之物确实存在。

小乘人执著空,所以这是罗汉以上之境界。

执著有是业障烦恼,执著空虽可免六道轮回,但万物的真相他见不到。

惟有菩萨遵从诸佛如来的真实教诲两边都不执著,这种境界谓之中道,如果他执著中道又坏了,连中道都不执著,所谓 ‘ 两边不立,中道不存 ’ ,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学者如常常用此二句 ‘ 元无我人,为谁贪嗔?’ 提醒自己,帮助自己断烦恼,念佛工夫成片,确实是一个好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7-2023 07: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报指身体,缘指这一生遭遇的环境,我们这一生的境遇,全是虚幻不实的。

觉悟的人生活随缘就自在了。

不觉悟的人造作强为,以自己的心意为所欲为,就是造业。

虚幻的世间无常,人命苦短,祖师们嘱咐我们随家庭之丰俭,安份度日,无论苦乐顺逆均属三世因果。

觉悟之人心中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心清净不动。

佛弟子大迦叶尊者修苦行,心地清净,智慧圆满。

善财童子生于富贵家庭,心中亦如如不动,不为环境所转,此之谓道在其中,道是觉悟的心。

在生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中,被环境所转而不能觉悟就应当忏悔,自己努力悔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7-2023 07: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2、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襌师)


一般人总见到他人的过失,假如能倒过头来只观察自己,以批评别人的心批评自己,就是修行。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喜怒动静情况都可以检点自己。

弘一大师晚晴集讲记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0-11-2024 06:56 PM , Processed in 0.12808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