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788|回复: 33

丹·布朗 《骗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2006 1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骗局(Deception Point)



作者 : 丹·布朗(Dan Brown)
译者 : 朱振武  信艳  王巧俐
ISBN : 7-02-005456-0  
页数 : 410
开本 : 32开  
封面形式 : 简裝本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 2006-3-1

  
一部让你看得喘不过气的小说。。。。。。。











[ 本帖最后由 LANTIAN 于 2-7-2006 01:2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2006 1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特色和评论

继《达·芬奇密码》、《数字城堡》和《天使与魔鬼》之后,美国悬疑惊悚小说大师丹·布朗的另一部作品《骗局》,与中国读者见面。如此,丹·布朗迄今创作的四部作品均有了中译本。
  《骗局》是丹·布朗的第二部小说,位列《达·芬奇密码》之前。小说讲述了政治家雷切尔和科学名人迈克尔的一次北极探险,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科学骗局,而这又直接牵涉到国家的重大政策甚至总统竞选,于是一场追杀开始了……
  如果说《达·芬奇密码》除悬疑惊悚之外,更以绘画、宗教、音乐等“知识性因素”的融合而取胜,那之前诞生的《骗局》已经显出了这方面的某些影子,“兵器、探险、政治、航天等知识,都在《骗局》中得以真实展现。”策划之一彭伦告诉记者,《骗局》清晰显示了丹·布朗创作成长的脉络。


“政治家雷切尔”应该是“情报局资料分析员雷切尔”

[ 本帖最后由 LANTIAN 于 2-7-2006 11:1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6 1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评

一部极好的惊悚小说,一个夸张却又真实可信的故事,情节激动人心,场景令人信服,可爱的人物与可憎的面孔交织出现。这是一部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令人瞠目的阴谋诡计于一体的精心雕琢的作品。     ——《出版者周刊》


一部教人制造悬念的范例小说,令人爱不释手。     ——《华盛顿邮报》

惊悚小说大师丹·布朗将航空和航天工业的恶势力、军事力量及华盛顿立法机构的“风流社会”糅合在一起,巧妙地处理了阴谋与情节发展的关系。他所做的研究无懈可击,小说中的人物所使用的令人惊异的武器装备都被证明是真实存在的。     ——《纽约每日新闻》

丹·布朗创作了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说,情节曲折,出人意表,即使是博览群书的读者都无法猜透结局。     ——文斯·弗林,《权利的划分》的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6 1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简介

美国总统大选在即,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参议员塞奇威克·塞克斯顿猛烈抨击现任总统的航空航天政策,得到了大多数美国选民的支持,形势对现任总统的连任极为不利。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国家航空航天局向总统报告了一项惊人的科学成果:他们在北冰洋之下有重大发现……这个发现对美国的航空航天政策和迫在眉睫的总统大选都意义重大。
为了证实这项非同小可的发现,总统派遣国家勘测局的情报分析员,同时也是总统竞选对手的千金雷切尔·塞克斯顿前往冰川覆盖、气候恶劣的北极圈,与极富个人魅力的偶像型科学名人迈克尔·托兰以及几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一道对之进行核查。雷切尔和迈克尔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科学骗局。
还没来得及跟总统取得联系,雷切尔和迈克尔就遭到了三角洲特种部队的几个神秘杀手的袭击。这些杀手被一只企图不顾一切掩盖真相的幕后黑手操纵。雷切尔和迈克尔开始了惊险刺激的逃亡之旅,支撑他们活下来的最后一丝希望就是要查明真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6 1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楔子

在这荒凉孤寂之地,一个人怎么死都有可能。地质学家查尔斯·布罗菲在这壮观的蛮荒之地一待就是几年,但对这就要降临到头上的异乎寻常的兽行,他还是始料不及。 布罗菲的四只猎狗拉着装有地质检测设备的雪橇在冻土带穿行着,突然,几只狗放慢了脚步,向天上望去。
    “姑娘们,怎么了?”布罗菲迈步下了雪橇,对着几只猎狗问道。 透过密集的暴风云,只见一架双旋翼运输直升机在低空盘旋着,战斗机般异常敏捷地向着冰川降落下来。 这就怪了,布罗菲心想。他还从没在这么北的地方见过直升机。直升机在五十码外的地方着了陆,扬起了一阵冰冷刺骨的颗粒状的雪花。几只猎狗低声吠叫着,眼睛里充满了警觉。
    直升机的舱门滑动着打开了,两个大汉跳了下来。他们身穿可以应对各种风霜雨雪的白色制服,手里端着步枪,迫不及待地径直朝布罗菲奔了过来。 “是布罗菲博士吗?”其中一个大汉喊道。 布罗菲大惑不解地问道:“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你是哪位?” “请把你的无线接收机拿出来。” “你说什么?” “照着做!” 布罗菲满腹狐疑地从风雪大衣里掏出无线接收机。 “我们需要你发送一份紧急公告,把无线接收频率降到一百千赫。” 一百千赫?布罗菲更加茫然了。这么低的频率是什么信息也收不到的。 “出了什么事故吗?” 另一个大汉举起步枪,瞄准布罗菲的脑袋说道:“没有时间跟你废话。照着做!” 布罗菲浑身颤抖着调试着传输频率。 先下来的那个大汉递给布罗菲一张打着几行字的卡片,命令道:“把这条信息发出去。立即发。” 布罗菲看了看那张卡片。“我不明白。这条信息有误。我还没……” 另一个大汉用步枪紧紧地顶住了布罗菲的太阳穴。 布罗菲颤抖着发送那条稀奇古怪的信息。 “很好!”头一个大汉说,“你和你的狗马上都滚到飞机里去。”
    在枪口的威逼下,布罗菲把几只狗和雪橇都弄上了直升机。他们刚刚站稳,飞机就离开了地面,机头转向了西方。
    “你们到底是什么人?”布罗菲追问道,穿着风雪大衣的他惊出了一身汗。那个信息是什么意思呢? 两个大汉一言不发。 直升机向上攀升着,狂风撕扯着未拉上门的舱口。布罗菲的四只猎狗仍套在被拉上飞机的雪橇上,低声呜咽着。 “总该关上舱门吧,”布罗菲哀求道,“你看不见我的狗都很害怕吗? ” 那两个大汉不予理睬。
    直升飞机爬升到四千英尺的高空,下面是一连串的冰川和冰隙,这时,飞机陡然向内侧倾斜过来。两个大汉突然站起了身,二话没说,抓起那个满载的雪橇就向舱门外推去。布罗菲目瞪口呆地看着四只猎狗徒劳地抵御着那巨大的重力。转眼间,四只猎狗一下子就没了影儿,嚎叫着被重物拽着甩出了舱外。 布罗菲不由得狂叫着跳了起来,但立即被两个大汉牢牢地抓住了。他们把他径直拖向舱门。布罗菲吓得魂飞魄散,他挥动着双拳,试图挣脱那两双正把他推出舱门的大手。 但无济于事。眨眼工夫,他已经朝着下面的冰川坠了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6 1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译者朱振武谈——模式化的丹·布朗何以畅销?

日期:2006-06-15 作者:傅小平 来源:文学报

    美国畅销书作家丹·布朗凭借《达·芬奇密码》《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三部力作,迅速被中国读者熟知,悬疑小说因此一度受到追捧。最近他的又一部作品《骗局》被引进出版,书市上再度刮起“丹·布朗旋风”。翻译家、丹·布朗小说主要译者朱振武教授近日出席了在上海书城举行的《骗局》签售活动。有意思的是,因《骗局》未能及时“到场”,签售现场随之由最近付梓出版的《达·芬奇密码背后的人——丹·布朗传》唱了独角戏。在签售现场,朱振武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朱振武介绍说,《骗局》是丹·布朗的第2部小说,位列《达·芬奇密码》之前,整个故事围绕着一桩科学大骗局展开,讲述了48小时内美国政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兵器、探险、政治、航天等知识,都在《骗局》中得以真实展现。因《骗局》涉及近十个学科,而很多学科都是在一般的知识把握之外,需要做大量的资料检索工作,有些专门知识还得请教专家,翻译此书前后用了近七个月的时间。

    说到《骗局》与此前出版的丹·布朗小说有何不同,朱振武说,《骗局》从美国人都很关心的总统大选入手,对其中的许多内幕做了深刻的揭示,它最主要的特色在于其突出的政治倾向性和包含其中的惊人的信息量。在这本并不很厚的小说里,出现了多个当下人们非常关心却知之甚少的学科,更重要的是丹·布朗在其作品中使各个学科与各个信息量之间保持了一种非常平衡的关系。

    记者问到一个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模式对于悬疑小说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丹·布朗的小说有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为什么他的小说还能做到在模式之外吸引这么多读者的眼球?朱振武说,模式不是用来衡量小说雅俗与否的唯一标准。好的模式可以重复多遍而不令人生厌,关键是模式是否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读者认可,是否在模式之外还有更血肉丰满的东西。丹·布朗作品的魅力源于在其模式之外有更吸引人的东西,而且每部小说的关注点都不尽相同。

    丹·布朗的小说在世界各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翻译成四十几种文字,他的作品在中国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它们至少已经影响了一大群人,或者说影响了不同类型的人,甚至许多作家都有仿作。对此,朱振武表示,丹·布朗小说的积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他的小说提醒了人们对知识的重新重视,也告诉人们,阅读即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资料来源:http://wxb.wenxuebao.com/2b/t20060619_98279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7-2006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简版)连载

陨石、冰架、空军一号、三角洲部队、性丑闻、政治黑幕……美国悬疑惊悚小说大师丹·布朗凭借高超地想象将这些元素有机的糅合在《骗局》中。整个故事围绕着一起科学大骗局展开,讲述了48小时内美国政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小说以一桩神秘的谋杀案开篇: 在人迹罕见的北极圈,加拿大地质学家查尔斯·布罗菲和他的几只北极狗被两个彪形大汉劫持到一架军用直升机上。飞机升到四千英尺的高空时,他被连人带狗扔进一个冰河裂缝中……(本连载为精简版)


连载:http://appbook.qq.com/book/3942/index.htm



样本如下:http://appbook.qq.com/book/3942/0014.htm

第14节:进化论的顶峰之作
http://book.qq.com   2006年04月04日   


眼前的这些数据在雷切尔那善于分析的头脑中翻腾着。"太空生命怎么可能和地球生命如此相似呢?我的意思是,你们说这种昆虫竟然符合达尔文分类原则?"

科基用胚种论向雷切尔解释了这一切。胚种论是指地球生命源自于另一个星球的理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地球生命的根本起源就应该与外星生命的相同。

胚种论,雷切尔想着,仍旧无法理解其隐含的意义,"如此看来,这块化石不仅证实了生命存在于宇宙的其他地方,而且事实上也证实了胚种论……地球生命源自宇宙的其他地方。"

科基满怀热情,朝她飞快地点了一下头,"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可能都算是外星人。"他把手指架在头上,像两只触角一样,双眼斜视,不停地吐着舌头,活像某种昆虫。

托兰看着雷切尔,爱怜地粲然一笑,说道:"这个家伙就是进化论的顶峰之作。"



第25章

雷切尔·塞克斯顿走在迈克尔·托兰身旁在旅居球里面穿行着,感觉有团梦幻般的迷雾笼罩着她,科基和明则紧跟在后面。

如今雷切尔意识到国家航空航天局已经找到了无可辩驳的证据。他们这会儿呈献的可是货真价实的陨石标本,人们肉眼就能看见嵌入这些陨石中的生物有机体。那可是几英尺长的虱目昆虫!

为了帮助主流社会更容易理解此事,总统让托兰制作了一部有关这块陨石的记录短片。雷切尔这会儿才开始认识到总统的计划是多么高明。雷切尔弄懂了自己此行的目的。身为白宫里负责资料分析和确认数据真伪的情报联络员,同时又是以指责国家航空航天局在航天业上浪费钱财为中心观点来积聚竞选实力的那个人的女儿,她的证词会大大提高这部记录片的可信度。

就在这时,雷切尔得知国家航空航天局打算把那块陨石打捞出水面,而想出打捞陨石的办法的则是曼格博士--新罕布什尔大学的冰川学家,总统聘用的第四位,也是最后一位非官方科学家。



第27章

托兰把曼格博士介绍给雷切尔之后,雷切尔惊讶地发现诺拉·曼格尽管说话强硬,脸上却有着讨人喜欢的调皮神情。她留着小仙子式的发型,棕色的头发中夹杂些许灰色,双眼敏锐且机灵--那是一双清澈透明的眸子。雷切尔喜欢她身上那种钢铁般坚定的自信。

诺拉·曼格带领雷切尔绕着塔状装置的底座参观,指着三脚装置下面的钻孔说道:"这些孔都是我们在钻取岩石标本和照射陨石X光时留下的。目前我们利用这些钻孔把许多耐磨损的环首木螺丝放到了下面空着的冰窟内,再把它们旋进陨石里。之后,我们向每个孔里都投进两百英尺长的编织钢丝绳,用工业吊钩钩住那些木螺丝,这会儿我们只是想用绞车把那块陨石给吊上来。这些姑娘们得用上几个小时才能把它拉上地面,不过就快成功了。"

诺拉还告诉雷切尔,她们在向上拉陨石的时候,利用镓砷化合物半导体激光器给它加热。诺拉让激光束射向下方,使冰块融化,从而让激光照在陨石上。过于厚重而无法被激光熔化的陨石开始吸收激光的热量,最终慢慢热起来,热到足以使其周围的冰块融化。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工人们在吊起这块灼热的陨石时,这块被加热过的陨石在一股向上的力的作用下,融化掉周围的冰,这样就便于向上提。积聚在陨石表面上的冰川融水从陨石边缘向下渗,重新填满了那个冰窟。

她还告诉雷切尔这块陨石是块完整的实心冰体,没有任何断层裂痕和冰川崩塌。它自一七一六年落下之后,就一直完好无损地待在冰下。

雷切尔听完着实大吃一惊,诺拉·曼格居然知道这块陨石降落的确切年代。

这时,托兰走了过来。"郑重声明,"托兰说道,"曼格博士说的一七一六年这个时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国家航空航天局在我们尚未到达此地时,就提出了完全一样的撞击年代。曼格博士亲自钻取冰体心,自己又进行了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工作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6 1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骗局》:丹•布朗的电影神话

看丹·布朗的小说,不论是他的《达·芬奇密码》、《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还是《骗局》,读者都会有一种像在看电影的感觉,无怪乎好莱坞奥斯卡影帝拉塞尔·克罗与大导演朗·霍华德要将《达·芬奇密码》搬上银幕。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丹·布朗有意识地采用了许多电影元素,如蒙太奇、闪回、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宏大的场景等,从而使小说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化效果。

    在小说《骗局》中,作者首先将读者带到冰天雪地的北极大陆,地质学家查理·布罗菲神秘被杀。小说场景随即被切换到3000英里外美国华盛顿的一个饭店,年轻干练的美国国家勘测局情报分析师雷切尔·塞克斯顿正在同她的父亲———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塞奇威克·塞克斯顿共进早餐。随后场景又切回到人迹罕至的北极,三个神秘的美国三角洲部队士兵正在利用高科技设备暗中监视总统特派调查组科学家们的一举一动。在整部小说中,丹·布朗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角,通过在不同场景之间的切换,让故事的几条线索同时展开,一边是在北极,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总统特派的科学家和一直未露面的三角洲部队士兵对那块含有外星球生命的陨石进行调查;另一边是在首都华盛顿,总统候选人塞奇威克·塞克斯顿与现任总统扎克·赫尼为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而展开的斗争。小说中这种蒙太奇电影手法的运用使读者能同时看到几个事件的进展。

    在刻画人物和交待故事背景时,作者充分利用了电影中的闪回镜头。如通过雷切尔·塞克斯顿回忆父亲对家人的种种冷漠而虚伪的表现,读者也就不难理解雷切尔与父亲塞奇威克之间的隔阂了。还有在看了雷切尔的搭档———帅小伙迈克尔·托兰对自己与已故妻子西莉亚之间的情感历程的回忆,读者进一步加深了对他的了解,他是一个事业有成而又极重情义的好男人,也正是这一点感动了雷切尔,最终他们坠入了爱河。

    小说快速的叙事节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让读者体会到看好莱坞大片的那种过瘾的感觉。整个故事围绕着一起科学大骗局展开,讲述了48小时内美国政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作者叙述故事的节奏很快,让读者一拿起书就想一口气读完。小说中所有事情都发生在短短的48小时之内,华盛顿一个普普通通的早晨,雷切尔在饭店与父亲共进早餐,早餐还没吃完,她便被上司紧急招回总部,回到总部后又被直升机接到一个小岛,拜见在那里等候的总统扎克·赫尼,总统派她前往北极证实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发现的真伪,随即她登上了时速3000英里的F-14“雄猫”裂尾截击机向北极进发。到达北极后,雷切尔与其他科学家立即展开调查工作,情况似乎一切正常,但就在他们结束工作之前,却意外发现了这是个科学大骗局。发现真相的他们受到了神秘杀手的追杀,最后死里逃生,海岸警卫队的飞机将他们带到华盛顿。而雷切尔的父亲同时在华盛顿为总统竞选而四处奔波。第二天上午,雷切尔和其他科学家逃脱了神秘组织的追杀回到华盛顿,及时阻止了她父亲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私有化的阴谋。此外,小说的情节安排也往往出人意料,几乎每章都设有悬念,玄机重重,引人入胜,所有秘密直到最后才被揭开。

    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场景也非常震撼人心,一会儿是冰天雪地的北极,一会儿是茫茫无边的大海,一会儿又转到美国国家权力的中心白宫,这些场景对读者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此外,小说中的许多打斗场景也写得非常精彩,如在迈克尔·托兰的“戈雅”号考察船上,雷切尔和迈克尔同三角洲部队士兵展开了殊死搏斗。这些场景让读者有点儿观看动作大片的感觉。总之,小说《骗局》就像丹·布朗自编自导的一部影片,其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恢宏的场景、精彩的打斗场面以及帅哥美女的爱情故事让读者享受了一场精神和视觉上的盛宴。

    《骗局》丹·布朗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3月出版      江先发

资料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3/20/content_4320460.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2006 11: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振武 《我所译的丹·布朗》

2006-5-29 9:40:29     朱振武    ? 来源:文汇报  
    丹·布朗的作品让人们对小说这一久已低迷的文学样式刮目相看,使小说在各种新的文艺样式和媒体手段的混杂、挤压乃至颠覆的狂潮中又巩固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21世纪的世界文坛上,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作家丹·布朗一下子成为神话。他的小说《达·芬奇密码》自2003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全球发行量达2500万册,他的另外三部作品(《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和《骗局》)也多次进入畅销书前10名。可以说,丹·布朗式的新型文化悬疑小说正以其势不可挡的趋势席卷全球。

    曾撰写过多部传记的美国女作家莉萨·罗格克在新近出版的《达·芬奇密码背后的人:丹·布朗传》一书中介绍,布朗成长在一个宗教与科学和谐共处的家庭,他从小迷恋解密。在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和阿姆斯特大学的学习让他接触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大学的学习,使他在艺术史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知识与素养。布朗成长在美国这个既崇尚西方文明又关注本土现实的多元文化大熔炉里,对西方的经典文化了然于胸,对世俗社会又洞察入微,所以他能够游刃有余地在雅俗文化之间自由地转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破译密码及秘密组织的浓厚兴趣,使他的文学创作注定要走一条高雅与通俗相结合的道路。这一切成就了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中的不凡表现。

    丹·布朗的成功与他的勤勉好学和“博学多通”也密不可分。他的四部作品,包括《达·芬奇密码》在内,每部作品都是经过反复酝酿、实际调查、图书检索、资料核实以及精雕细琢之后的精品,都赢得了读者的青睐以及一向挑剔的评论家们的好评。人们不得不承认,丹·布朗是个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才华卓著的小说家。可以说,《数字城堡》将作者在密码学、数学、电脑、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展露得淋漓尽致,而《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则酣畅淋漓地彰显了作者在密码学、数学、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才华。《骗局》在涵盖了海洋学、冰河学、古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以及军事科学等科学领域的知识外,还涉及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国家勘测局、美国太空署北极科研基地、三角洲特种部队等多个美国政府秘密机构。显然,布朗在创作小说之前曾进行过大量认真细致的研究和实地调查工作,同时将大量的时下人们关注的信息有机地引入到作品之中,巧妙地糅进了高潮迭起的情节里,而且不留任何斧凿痕迹,从而取得了很好的阅读效果,从多种角度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阅读期待。

    当然,丹·布朗的成功之路也有许多坎坷。他的处女作《数字城堡》探讨了公民隐私和国家安全间的关系问题。遗憾的是,《数字城堡》赶上了电子时代的时髦,却略显超前一些,加上当时约翰·格里森姆和斯蒂芬·金的风头仍健,因此该小说没能引起大的反响。不过,丹·布朗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情节模式在这部处女作中已见雏形,他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并毅然放弃了以前热衷的音乐生涯和眼前的教书职业,开始向着纵深发展。在接下来的《天使与魔鬼》中,丹·布朗把他从小到大对宗教和科学这对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孪生姊妹的迷惘思索寄寓其中,这本小说彰显了丹·布朗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类困境的哲学苦思。

    在2001年出版的第三部小说《骗局》一书涉及的是政府机关和总统腐败的问题,这与“9·11事件”激起的美国人那无比热忱的爱国心相比,显得很不合时宜。《骗局》出版之后,丹·布朗开始构思他一生之中或许最为重要的作品——《达·芬奇密码》。丹·布朗选择了一个颇受争议的题材,并找到了一个完美的支撑点,用《最后的晚餐》把神圣的基督和密码学一同撬了起来。这部小说引起了很大争议,同时也赢得了惊人的销售量。没有人不佩服丹·布朗的大胆与别具一格。布朗的小说对西方历史与宗教的另类解读,引发了人们对这些文化现象的重新认识和思考。一时间,小说家与史学家之间展开了一场论战,论战的焦点之一就是怎样看待现实与虚构、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很多牧师和信徒开始写信给丹·布朗,怒斥他摧毁了美国人的信仰。紧接着,美、英、德、法等国家在很短的时间里先后出现了《破解〈达·芬奇密码〉》、《破译〈达·芬奇密码〉》、《〈达·芬奇密码〉解码》、《〈达·芬奇密码〉之破译》、《正说达·芬奇密码》、《〈达·芬奇密码〉背后的历史》和《达·芬奇骗局》等“解码”书,这些著作大都试图证明丹·布朗所宣称的事实皆为虚构或与史实有较大出入。



资料来源:http://www.ewen.cc/books/bkview.asp?bkid=109588&cid=3209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6 1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0世纪科学史上的骗局》

科学界的“皇帝新衣”----N射线闹剧

  继伦琴发现X射线后,1903年,法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布朗洛宣布他发现了N射线。法国科学院公布了这一“惊人发现”之后,兴起了一股研究N射线热潮,仅法国科学院院刊在1904年上半年就发表了54篇有关N射线的论文,这些论文煞有介事地介绍N射线可以穿透纸、木头、薄铁、石英等光线穿不透的物质,只有水和岩盐能阻挡这种射线的穿透力,还有论文指出人的肌肉、神经和脑也可以发出N射线。为了表彰布朗洛的“开创性”研究,法国科学院在1904年向布朗洛颁发了5万法郎的奖金。  

  然而,按照布朗洛所提供的实验,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发现N射线。英国物理学家伍德为了弄清真相,亲自跑到法国,请布朗洛为他当面做实验。伍德就像着“皇帝新衣”的孩子,直言不讳地讲他看不见N射线,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的观点。

  但是人们迷信布朗洛的权威,不相信他会蒙骗大众。在伍德的建议下,《科学评论》编辑部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两个同样的木盒中,一个装有发射N射线的回火钢片,一个装有不会发射N射线的铅片。两盒外观一样,完全封闭。他们让布朗洛判断哪一个盒子会发射N射线。结果这难住了布朗洛,因为他根本不曾观测到N射线。所谓的发现N射线不过是他的想像。这一发现N射线的闹剧,成为科学史上一桩著名的伪造案例。


两起精心制造的化石骗局

  考古史上,有一个时期,“辟尔唐人”被认为是类人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过渡性生物。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大骗局,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段耻辱。

  1911年,英国的陶逊律师声称,他在辟尔唐发现了一个猿人头盖骨的破片和半个下颌骨,他把这两样东西送给了当时有名的人类史学家、大英博物馆博士伍德华进行考证。伍德华接到陶逊的报告,来到辟尔唐,和陶逊一起在砾石坑中进行挖掘。1913年,他们又在那里发现了动物化石、石器以及人类的犬齿化石。如果他们如实地报告发掘结果,也许在考古和人类学史上不失为有一定的意义。然而他们被利欲所驱使,竟然宣布他们发掘出了一种半猿半人的生物头盖骨,并说这种生物生活在大约50万年以前。由于伍德华的权威地位, 他的宣布就成为一时定论,他们的发现在人类学上被命名为“辟尔唐人”。而这种“发现”又被当作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一个有力证据。一时陶逊由一个不出名的律师而成为闻名遐迩的伟大发现者。

  科学必须经得住推敲。有的科学家对”辟尔唐人”那似近代人的头骨、似猩猩的下颌表示了怀疑。这场争论一直多年不休。1928年科学家采取了用含氟量测定古化石年代的办法,从而查出“辟尔唐人”的头盖骨不早于新石器时代,下颌骨乃是属于一个未成年的黑猩猩的,他们还发现头盖骨、下颌骨全经过了染色处理。一场精心制造的骗局终于真相大白。


密立根的“辉煌”与小动作

  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进行了一项世界知名的“滴油实验”,第一次测出了氢比一个电子重1836倍。与此同时,比他更有名望的物理学家埃伦菲尔德也在进行相同的实验,但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密立根实验所得出的数据实在太漂亮了,任何一个从事过物理学实验的人都有体会,理论上计算出的数据和实验中测量出的数据,一般不会那样近似。为此,埃伦菲尔德曾提出疑议,并由此而引发了物理学的一场论战。密立根在论战中获胜了,还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奖赏---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事隔60年后,一个偶然的发现揭穿了密立根所谓的实验结果,这个结果来自密立根的笔记和手稿,是一位史学家发现后公之于众的。密立根发表的58次观测结果,并非如他信誓旦旦所说的那样是“没有经过选择的”,而是从140次观测中挑选出来的!他将实验的数据大动干戈,只采集那些对他有利的漂亮数据为“我”所用,对于不利的数据则一概删去,并没有告诉任何人。这一发现震动了物理学界,密立根的小动作和他给出的实验结果一样漂亮。


科学家由于受骗而成了大骗子

  有些欺骗、作伪事件并不是科学家本人有意造成的,匈牙利的尤斯特博士就曾上了助手一当。1916年5月,尤斯特向世界宣布他发明了铁碳极干电池。这种干电池是分别以铁和碳为两个电极,以有机物为电解物。当电解物用尽后,可用空气中的氧进行更新,所以可常用不衰。尤斯特声称此电池将带来电学的一场新革命。尤斯特为当时有名的电学化学家,人们对他的宣告深信不疑。于是投资者想购买专利权,准备大量生产这种干电池。一家公司派人与尤斯特洽谈。尤斯特很高兴,他叫助手领客商到实验设备前参观。客商十分赞赏,并要求靠近观察,尤斯特欣然同意。客商好奇地用手撩开电极旁的土,突然发现铁碳两极连接着许多个干电池。他再取小电池匣,发现底层为空室,也装有若干电池。客商发现大科学家的发现竟是个骗局,便不辞而别。而尤斯特几乎比客商更吃惊,他也是第一次才发现这种情况。原来他过分相信了助手,竟没有像那个客商那样亲自动手检查一下助手的工作,结果竟被助手愚弄,而自己也成了一场大骗局的宣布者。


权威的包庇---作弊者的保护伞

  科学研究中欺骗作假行为是违背科学道德的,应受到公众尤其是科学界的谴责,然而遗憾的是,一些科学家出于各种利益考虑,却对这种作弊行为进行包庇,这从另一方面助长了作假的风气。巴尔的摩事件则是著名的一例。

  1986年4月,美国学术刊物《细胞》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论文,论文所阐述的新发现令许多生物学家感到不可思议。论文的作者之一,是大名鼎鼎的大卫·巴尔的摩---1982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然而这一次,巴尔的摩却翻了船。原来论文所依据的实验是巴尔的摩最信任的合作者特里萨·嘉丽一手制造的骗局,而巴尔的摩完全被蒙在鼓里。可悲的是,在长达5年的调查过程中,巴尔的摩始终利用自己的声望公开威胁调查者,反对外界的干预。巴尔的摩和嘉丽的所作所为在美国公众面前造成极坏的影响,动摇了人们对科学和科学家的信赖。可惜在美国科学界不止一个巴尔的摩。

  著名美国科学院院士雷默奇尼有一个学生叫约翰·朗,负责对试管中的霍奇金氏病的肿瘤细胞进行培养。别人培养都未能成功,他却一下子搞出了4个永久性细胞系,成为了唯一成功地培养出永久性霍奇金细胞系的人。这是1970年的事,10年以后他的作假才被揭露出来。原来他的4个细胞系全和霍奇金病的肿瘤细胞无关。那么为何10年后才发现约翰作假呢?原因就在于他的老师是他的保护伞。雷默奇尼虽然没有像巴尔的摩那样明显地为自己的学生辩护,但是他对学生利用自己的声望不严肃对待科学研究,也有推卸不掉的责任。

  而本世纪最具影响的包庇作伪案,莫过于持续8年之久的争夺艾滋病发现权风波。艾滋病是当今最令人恐怖的不治之症,谁能在征服病魔的征途上取得重要性进展,无疑将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蒙特尼尔教授从一名患淋巴结病变的同性恋患者身上提取了一种病毒,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事隔一年,1984年5月,《科学》杂志上又发表了一篇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研究员盖洛的文章。文章称盖洛等人首次从48名艾滋病患者体内分离出了大量的病毒,并强调他们是独立发现的。蒙特尼尔马上发表声明,认为盖洛研究艾滋病病毒的血样是他寄给盖洛的,并指责盖洛剽窃他的科研成果。由此一场争夺艾滋病发现权之战拉开了序幕。到了1987年,法美两国科学家的争论达到白热化地步,两国领导人也亲自出马参加斡旋。经当时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理希拉克双边调停,达成两国共享优先发现人体艾滋病毒的权利。

  值得一提的是,《芝加哥论坛报》进行了3年的调查,证实盖洛所发表的论文依据是法国送的血样,但是盖洛的作假行为却一直受到美国政府的庇护。1991年1月,美国国立卫生院和美国科学院联合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调查,但调查结果却秘而不宣。最终,《科学》杂志不再保持沉默,宣布盖洛论文中照片显然是法国蒙特尼尔所拍的照片。1991年,法国几个研究所的联合调查结果公布:盖洛的病毒样品品种与蒙特尼尔送给盖洛的病毒样品是一模一样的。盖洛最终不得不向世人承认:他分离的文滋病病毒来自蒙特尼尔送给他进行辨认的病毒样品。至此,艾滋病病毒的发现权所属才最终有了结果。



资料来源:http://xjtus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6 1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部落客谈----圈套和骗局

在这狂风大作的北京春季里,最惬意得莫过于躺在被窝里看一本有关北极的惊险小说——丹布朗的《圈套》

手头这本是花了8块钱在五道口地摊上买的盗版书,标明翻译者是朱振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不过序言居然是《数字城堡》的。更诡异的是,居然在正文中偶然会出现英文原文——假如这本书是盗版的话,盗版书商只需要把原书扫描orc,然后再制版印刷就行了,怎么会出现英文原文呢?

故事的结构其实和数字城堡非常象,我在丽江的一家半山酒巴里就着一盘15块钱的花生米看完了《数字城堡》,那时滇西北高原上的温暖阳光照射着酒吧的木栏杆以及栏杆之外古城连绵成片的灰色瓦面。在这样古典的环境里翻阅一本最现代的有关网络和数字的小说,会因为巨大的时空反差而产生奇妙的阅读体验——在3个小时里,我浑然不知身置何处。

数字城堡和圈套,其实是有着相同内核和不同包装的两本小说。他们还有个共同之处,当读到2/3的时候,我已经完全猜出幕后黑手是谁了。可以原谅的是,这两本书,恰是丹布朗的最先两本。

他的书,在国内买得最好的,肯定是《达芬奇密码》,但是这本书在我看来,它的结构非常单薄。情节由大量的对话组织,除了引用大量他人对圣经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外,作为一本惊险小说,其实只能算合格而已,远达不到优秀的程度,况且即使是书中提到艺术和宗教问题,也没有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所以说,丹布朗实际上退步了。他在《达芬奇密码》之前〈天使和魔鬼〉,则几乎是一部完美的惊险小说——假如你把他当作是一本梵蒂岗旅游手册,一册基督教早期历史读物,甚至是科学和宗教关系的宣言,它都是完全胜任的。

《天使和魔鬼》给人的阅读快感,很少有其他流行小说能够企及,或许只有若干年之前的一本反映冷战的小说《冰海追杀》能够与之媲美,后者妙在对北极环境细致入微的描写使人彷佛身临其境,而阅读前者的时候,假如你从google earth上下载一张梵蒂岗的卫星图片,那么你完全可以融入到那个教皇逝世之时的圣彼得教堂幽暗深邃的密室以及梵蒂岗城国的石子街道中去了。教皇侍从在诸红衣主教面前发表的那段长文论述,比任何一篇枯燥的论文都更加生动深入得解析了数个世纪来科学和宗教纠缠复杂的关系,并悲天悯人得指出了它们的未来。这段文字,也表明了丹布朗绝不仅是一个畅销小说作家这么简单。也因为如此,在最后谜底揭晓的时候,才能让我如此惊愕得顺理成章。然而,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段文字,使《天使和魔鬼》的知名度和销售额都远不如《达芬奇密码》,毕竟读者更愿意阅读一个不那么宗教和不那么科学的冒险故事。

回过头来看这本圈套,无疑它还是很好看的一本书,然而就仅此而已了。让我重新翻阅它的动力,是因为我发现人民文学出版社居然又发行了一本书叫《骗局》,译者也为朱振武,上网查了一下,才知道朱振武的书未等翻完,市面上已经出现了那套《圈套》,无奈之下,朱振武只好改名为《骗局》出版。

也就是说,这本《圈套》,根本就不是朱振武翻译的。好奇之下,我在新浪网读书频道对比黑白两版,却发现,不但词句不同,连情节都不太一致,尤其是结尾,几乎不能让人相信它们翻译自同一个英文版本。

盗版的《圈套》,结尾似乎缺失了部分情节,但翻译得却非常精彩,甚至遣词造句,要比朱振武版本更加精练扼要。这个寂藉无名的翻译者,也设置了一个小小圈套,让我不禁陷入彀中。


资料来源:http://oldstorys.blog.hexun.com/3110653_d.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6 1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格调阅读]“密码”设下的“骗局”

  ——悬疑小说的“丹·布朗时代”
  
   畅销的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已在全世界卖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几千万册。自它2003年上市以来,逐利为上的出版界一直在寻找、培育新的《密码》。到了2006年,已是开花结果的日子,加上不断延期的《达·芬奇密码》平装版,以及5月19日全球同步首映的同名电影的推波助澜,2006年上半年,又将有一波新的悬疑大潮席卷整个图书界,而这个大潮也将赋予一个名字来代替。

   近年来西方惊悚悬疑小说的大量引进和畅销,带动了本土悬疑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方悬疑小说引进的成功代表便是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随之而来的丹·布朗的其他引进作品每部都是畅销,逐步形成了一个悬疑小说的“丹·布朗时代”。悬疑热或许正反映了我们当今的生存状态,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疑惑。

   丹·布朗的创作在短短的几年里引起如此大的轰动,最大的秘诀就是雅俗同炉。雅俗同炉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就是创作手法,他吸取了通俗小说中的许多桥段,特别是通俗小说中悬念的设置;而又摒弃了一般小说中普遍的甚至有时是低级的情节取胜的弊端。同时他又吸取经典文学中的许多传统手法,比如意境的创造,在《天使与魔鬼》和《达·芬奇密码》中他都贯穿了这些手法。这些手法使丹·布朗的读者对他的作品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在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以及刚刚上架不久的《骗局》中可以体现出丹·布朗的创作魅力,其作品善于打文化牌,但又不是进行单一的文化说教,丹·布朗的作品满足了人们这样的诉求。同时,他对西方传统文化包括宗教又进行了颠覆性的阐释,给人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他的这种方法并不是像现在或者前一二十年的后现代小说那样,把整个故事搞得扑朔迷离。或者整个故事背景人们都难以理解,而是非常明确地告诉读者,他的作品中所描述的有关历史、宗教、建筑等知识都确凿无误。同时丹·布朗提出了一个人们现在面临的焦虑问题,那就是科学到底向何处去,科学是面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像反物质的东西,像我们过去人人惧怕的原子弹,一旦落入恐怖分子之手,后果难以想象。丹·布朗的作品中,对这些当下人们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对人文因素给以深切关怀。在其作品《天使与魔鬼》完全体现了这一特点。而在其另外一部小说《数字城堡》中,丹·布朗又带领读者进入密码世界,掌握一点密码术从而运用高科技进行政治斗争中的尔虞我诈。等到了《骗局》的时候,丹·布朗重新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跨学科的梯队研究能否证明另一种生命形式?在描述美国有计划地寻找地外文明时,《骗局》可以说是第一部明确使用“天体生物学”这个词的主流小说。

   从引进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到《骗局》,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全新的境界,却又藕断丝连,环环相扣,悬疑的成分让你实为惊叹。从《达·芬奇密码》的畅销来看,这个悬疑的时代已经逐步升级,尽管《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以至于新近的《骗局》的畅销程度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密码》,但是这个时代已经形成了。提到悬疑,让读者立刻想到的便是丹·布朗。

资料来源:http://newspaper.lndaily.com.cn/ ... /15108220060516.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6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丹•布朗传:〈达芬奇密码〉背后的男人》


作者: 罗格克
ISBN: 753273952X
装帧: 平装
语言: 中文
开本: 32开
编/译: 朱振武 译
出版时间: 2006年5月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主人公简介】
  世界顶级畅销书小说家。1968年出生,毕业于美国群英聚集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一度曾任教师,并在好莱坞做过歌手。让丹•布朗誉满全球的是他已经出版了的四部惊世之作:《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骗局》、《达•芬奇密码》。该四部书部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前茅,尤其《达•芬奇密码》更是缔造了当今畅销书的不老神话,全球发行量逾2500万册,并被翻译成40余种文字。 “丹•布朗热”已经成为当今文坛乃至全球不可小觑的一种文化现象。

  【作品导读】
  根据丹•布朗的超级畅销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达•芬奇密码》在全球公映之时,一本揭秘作者的《丹•布朗传》也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独家引进出版。作为丹•布朗的同乡,美国著名传记作家莉萨•罗格克的这本书讲述了丹•布朗的童年、家庭、成长、工作、婚恋,以及志向的转型,披露了名人背后众多不为人所知的细节,还原了一名畅销书作家的本来面目。本书为世界顶级畅销书《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的传记。这是迄今为止关于这位作家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传记。丹•布朗的无数拥戴者和对立者都迫切地想了解这个“《达•芬奇密码》背后的男人”,而本书无疑是最好的一个来源。

  为什么丹•布朗对神秘学、宗教学、密码学如此着迷?对于丹•布朗的成功,他的妻子布莱思功不可没。布朗与布莱思是如何由相互欣赏的工作伙伴发展为掩人耳目的地下情人?《达•芬奇密码》被告剽窃,为什么在面对相关的诉讼中,布朗拒绝签署他为《达•芬奇密码》唯一作者的宣誓书?都是本书看点。

  【内容简介】
  为什么丹•布朗对神秘学、宗教学、密码学如此着迷?是埃克塞特这所精英聚集而又十分神秘的学院打造了布朗的生活观,以致在他的书中随处可掘一些秘密组织及其鲜为人知的事情吗?丹•布朗是如何从一名通俗的流行歌手一举转型为美国知名的兰登书屋最招牌的签约作家的?对于丹•布朗的成功,他的妻子布莱思功不可没。布朗与布莱思是如何由相互欣赏的工作伙伴发展为掩人耳目的地下情人,既而又共接连理,成为彼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另一半?《达•芬奇密码》被告剽窃,为什么在面对相关的诉讼中,布朗拒绝签署他为《达•芬奇密码》唯一作者的宣誓书?丹•布朗备受全球瞩目的新作《所罗门钥匙》为何不断延期出版……迄今为止,《达•芬奇密码》之父丹•布朗的第一部精彩传记,破解丹•布朗的“心”密码,再现顶级畅销书作家丹•布朗的多趣童年,撼人经历,美满婚恋,独特创作。走近传奇、鲜活而又神秘的丹•布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6 1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兵《骗局:虚构的与现实的》

  自从《达·芬奇密码》成为畅销书之后,美国作家丹·布朗的小说本本都变得引人注目了,而且是在世界范围内。记得去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机场,我就曾见过丹·布朗三本书的匈牙利文译本摆在机场书店显要的位置。有些奇怪的是,当时却没看到他的《骗局》的译本,尽管《骗局》的英文版出版于《达·芬奇密码》之前。但不管问世早晚,翻译早晚,《骗局》确实像丹·布朗其他的几本小说一样,非常可读,像好莱坞大片一样扣人心弦,而且,同样涉及到科学。在《天使与魔鬼》中,他讲的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而这次,他是把科学与政治相联系,把科学中的做假与美国总统竞选中的争斗和作假联系了起来。
  小说大致的情节是:在美国总统竞选过程中,对于美国国家航天局的成就和问题的不同评价,关于政府应继续大力度地支持这个机构还是使之私有化,成为仍要参加下届竞选的现任总统和他的竞争者之间在竞选纲领上的关键性争论。就在反对政府继续支持国家航天局的一方日益获得公众支持时,突然,国家航天局做出了惊人的发现——在北冰洋冰川下埋藏的“陨石”中带有来自天空的生命的证据!这一重大新闻无疑会改变人们对国家航天局的评价,并进而影响到总统竞选的走势。不过,最后人们发现,“这一重大发现”原来只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最后,在一个好莱坞式的圆满结局中,当然还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当然,在故事演进的过程中,丹·布朗自然地穿插了许多航天、地质、海洋研究、生命起源等方面科学知识,以及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高科技武器。
  仅从情节上讲,也许可以把这部小说当作一部颇为可读的惊险悬念小说;如果从总统竞选这一主题来看,则可以把这部小说看作一部出色的社会政治小说。然而,丹?布朗与其他很多作家不同之处在于,他总是可以把涉及科学与其他领域之关系的重大问题化为其小说的主题,在不影响小说可读性的前提下,引导读者对科学以及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进行严肃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得出什么结论。在这个意义上,丹·布朗与那位写《侏罗纪公园》的克莱顿倒是很有些相似。这样的传播效果,其实正是当代“公众理解科学”运动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在传统中,科学经常被简单地理想化为科学家对自然的正确认识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随着从多视角对于科学所进行的哲学、社会和文化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其实科学也并非是在真空中以传统假定的那种理想化方式发展的;科学是在多种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外部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因而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科学及其发现,也经常会在对自然界的好奇和认识这种最初的动机之外,被附加上太多太多其他的目的和意义。一言以蔽之,《骗局》讲述的是:科学被用于政治目的,并因为这种附加的目的而导致做假。书中涉及到了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各种论点,也介绍了反对不合理地对用纳税人的钱来过度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各种观点(就像书中那位竞选总统的参议员的观点一样)。有意思的是,双方似乎都有部分的道理。
  如今,关于科学界的学术做假的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大众媒体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前不久,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在研究中做假的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对于“黄禹锡事件”,人们已经从人个的、体制的、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很多的反思和讨论。人们也已经意识到,其实科学研究被用于科学之外的目的并导致做伪并非偶然的事件。而早在“黄禹锡事件”之前,2001年,丹·布朗就已经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构想了一个远比“黄禹锡事件”惊人的,由某些政府机构(而不是像黄禹锡那样主要是由个人)精心策划的科学骗局。
  有时候,虚构的文学作品确实比历史的记述、政府的报告、媒体的新闻、学者的研究等更能揭示事情的真相!


资料来源:http://shc2000.sjtu.edu.cn/0604/pianjv.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6 1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场技术含量很高的骗局

先说三个特点:

  1.开篇总是一个人离奇死亡。无论死亡的场所、杀人的方式或是留下的悬疑都很够分量。看得出作者有信心在开头3页之内就确保读者兴致勃勃地往下看。2.被拉进追杀案的总是个“小人物”,看起来自身难保,绝对要被灭口,但“小人物”的偏门知识将成为武器。

  3.必须在一天之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逃脱追杀,甚至可以击败职业杀手,揭露“大人物”们的罪行,最后却还能遇到爱情。

  ———猜出是丹·布朗的畅销书?那么恭喜,你对他的模式还了解得比较扎实。

  他的小说:模式多次套用,语言方面抛去文学性的裱饰,而是用冷僻的术语、专业的细节来补足模式的单一;同时,这个故事必须高不可及、真假莫辨,足以勾引起读者对生活常态之外的一些封闭性高端领域浮想联翩。丹·布朗的模式无疑是成功的,巨额的销售量、紧随其后的影视改编都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这种“丹·布朗式”悬疑叙述模式的成功,很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畅销书作者的知识大比拼。作家的知识分子情结理应是自然而然的、形式多样的,但知识结构却能将作家的层次拉出大距离。

  丹·布朗在这本《骗局》扉页上就写道:“三角洲部队、美国国家侦察局和太空前线基金会都是真实机构,本书所描述的种种技术皆现实存在。”这句话就比“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高级得多。也许是《达·芬奇密码》一书后来引来宗教界和艺术界人士的不少攻击,指责他无中生有、篡改历史,所以这本《骗局》就索性来个实打实的声明。事实上,没什么比高科技更适合植入当代惊险悬疑故事的了。

  丹·布朗的畅销小说,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高起点”,比如《骗局》中几乎没有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从总统、高参、竞选总统的参议员、国侦局局长、情报员、杀手、巨贾、特种部队、科学家……甚至连吃人的鲨鱼都是冷僻的品种(双髻鲨),配上极地冰山和海底火山这等冰火奇境,让人感叹地球上还有那么多罕见的场面,从而被情节牵扯着远离生活常态,阅读的快感就这样而来。更不用说提及胚种论、陨石的构成等话题时,营造出Discovery频道节目般的趣闻氛围,诸如在北极圈的碎冰上捶打求救信号、特种部队的冰弹、如何测量实体冰川……由这些新鲜材料组织成的悬疑故事,几乎可以让丹·布朗轻而易举地站在了“信息量”的制高点上,赢了其他作家。

  所以,丹·布朗之后,我们可以想的是:畅销书作家的知识应该怎样储备?怎样运用?作家在甘愿充当世界百科的知道分子、兴趣爱好者的同时,又怎样融入小说创作?让小说拥有让人一读到底、不忍放下的冲劲,这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写作,但的确是畅销书的必备因素。

  在这本书里,丹·布朗以科技、政治、商业为三种平台,在此铺设上海洋学、冰川学、古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天体物理学、气象学、航天科学和军事高科技方面的新鲜细节,故此当然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资料库里会有多少武器和高科技的信息?思考这个问题,有助于想当畅销作家的人们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通常来说,我们国家图书市场上的阅读点还没有上升到“信息量”的层面,大抵还在内容和语言这些惯常的文学要素层面,有的畅销书徒有其表,甚至连起码的文学语言、有价值的思想都没有。所以,抛开丹·布朗的故事性先不谈,光是他能激发起人们对各领域的好奇心,就已能让人折服。

  当然,我也认为丹·布朗是在“使用”这些科技素材,他本人在这方面很可能具有出众的整理和编辑的才华,也许只是一个知道分子,也就是说,作家本身未必非得是科学家、政治家才能使用这些素材。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能看出:丹·布朗还有一个知识分子的立场,惊悚也好,悬疑也好,最终是为了揭露(破解)秘密,于是,作者的立场自然而然地通过人物的选择表现出来,有一种负责任的表态,他让人性的正义面取胜,也留下了诸多对全局趋势的质疑,绝没有简单化的是非观。在《骗局》中,手机、账号、密码、偷拍、窃听似乎可以无处不在,而你会发现,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你不是不会陷入同样的骗局和危机,只是你———缺少秘密,那种能置高层人士于死地的秘密,所以我们才显得很安全。什么是秘密?反正,天大的秘密绝不会是美国总统面向全世界直播的人类新发现……这里层层揭露的并非只是选举黑幕、杀人内幕,而是为什么———科学、政治和商业在复杂的三角关系中,互相收买,互相利用,以至于抹杀了部分互相帮助的优势。关于选举的内幕,大抵上过高中政治课的中国学生都有所耳闻,更别说身处其境的美国读者了。所以关键不在于这个内容,而是细节。航空航天梦成了关键词,丹·布朗用小说提醒人们注意商业化倾向(太空前线基金会)、娱乐舆论的倾向(好莱坞太空题材电影)中都暗含着对科学的干预,这时候,畅销书的说服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全世界的读者都有机会看到这个故事,并主动设想:这也可能发生在别的国家吧?世界在商品化进程中究竟有多少种必要的骗局,或是不必要的牺牲?小说里,主人公雷切尔的选择,虽然是诚实的,但对于整场骗局来说,也许只解决了一个环节,政界和商界对太空科技研发权的争夺肯定还将继续下去。

    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之前没有看过任何评论和介绍,就是翻开第一页,几小时后,翻到了最后一页。最吸引我的不是“谁是幕后黑手”这样的问题,而是某种被放大了的平民感———因为政治、商业和军事力量的强势存在,民众对人类创造力制高点其实一无所知,同样,也就必然对大手笔的骗局无所洞察。所谓外星人、飞碟、外太空生物……这些只是被隐瞒、被利用、被夸大的骗局之一,作为小说的噱头显然很好,远远好过选举内幕。丹·布朗的这本《骗局》,我认为比《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高超许多。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于是
资料来源:http://www.fanhall.com/show.aspx?id=11446&cid=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6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呼万唤始出来,好一个酣畅淋漓!

优点: 题材涉及广泛、情节引人入胜、万众瞩目
是否推荐: 无所谓
不足: 封面设计差了点、价格高了点、译本出版晚了点


  《达芬奇密码》掀起了丹布朗热,让读者对其早先的三部作品垂涎三尺,我也是拥趸大军中的一员,跟大家一样,废寝忘食地破解了《达芬奇密码》,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探险《数字城堡》、又沉醉于《天使与魔鬼》,然后便开始对这个惊天《骗局》望穿秋水。

几个星期前去王府井书店,终于发现这本书摆上了书架,喜上心头,于是毫不犹豫地将宝贝捧回了家!

千呼万唤始出来,好一个酣畅淋漓!

故事梗概不再介绍了,俯拾皆是,而且大家一定更愿意像探险一样自己去发掘,相信大家都跟我一样,最熟悉的丹布朗作品就是《达芬奇密码》,那么我就从与《达芬奇密码》(以下简称《达》)对比的角度来评论这本《骗局》(以下简称《骗》)吧,希望可以对大家的购买有所帮助。

1、题材。《达》的题材是宗教,《骗》的题材是政治。这也是为什么在对政治话题比较敏感的美国,时间上后创作的《达》反而比先创作的《骗》更早火起来的主要原因。作为悬疑类小说,我认为《达》的题材更好一些,毕竟宗教相比政治更能让人产生神秘感。但不可能所有的悬疑小说都选材于宗教,所以题材也就不能成为《骗》的软肋,相反,涉猎领域广泛更成为了《骗》的一个卖点。另外,我感觉该书与《达》相比虽然诡异的宗教氛围少了,但却多了不少跌宕起伏的惊梀,紧张刺激的节奏虽然不同,给人的感觉却一样地精彩!

2、情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自不必说,与《达》一样,《骗》再次证明了丹布朗是设计故事情节的高手!前者运用了宗教、绘画等领域的知识以及郇山会来串连情节,后者则涉及了海洋学、冰川学、古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天体物理学、气象学以及航天科学和军事科学等更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提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国家侦察局、三角洲特种部队等多个美国政府秘密机构,使得小说读起来比《达》更加要废脑筋。我读后感觉《骗》的情节稍胜一筹,原因不仅因为它涉及知识面更广,还因为它的两条叙事线索一急一缓更加丝丝入扣。另外,情节方面很遗憾我觉得也略有不足,所有的秘密都在最后一刻解开,虽然这样设计情节读起来霎那间酣畅淋漓,但总觉比《达》更加显得嘎然而止,有些不爽。

3、语言。袭承了一贯的语言风格,以人物对话为主,典型的老外叙事方式,很适合用于这类小说的表达。跟《达》相比中规中矩,不相上下,没有大出彩,也没有大纰漏。

4、翻译。外国的小说搞到中国来,尤其是这种畅销书,翻译很重要,弄不好会活生生毁了一本书的。《骗》依旧是朱振武译的,我坚决支持,相当不错。朱振武差不多成了丹布朗的中文“代言人”了,他的译作本来就很不错,尤其是小说看起来颇有看上译厂外国电影的感觉,很自然很到位,现在他已经译了这么多部丹布朗小说了,越来越有味儿。

5、图书。就图书本身谈谈,人民文学出的书,质量装祯都没问题,就是封面设计我觉得差一些,有些俗有些傻,没有《达芬奇密码》好,尤其是那只大眼睛,出于爱书习惯及忍耐限度回家就包了书皮,不过白玉微瑕,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另外书好价钱也好啊,但想想哈里波特的身价,也就忍了。 总而言之,我认为《骗》丝毫不比《达》逊色,心动的人赶快行动吧!最后补一句,我觉得这书值得买正版!


http://www.myetone.com/review22940.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7-2006 10: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这本书,第一次接触到“胚种论”和化石形成,还有陨石特征等知识。作者在这样的畅销小说中寓教于乐,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如果科学老师都能这么生动、简单而周详的解释,科学将会是一门有趣而引人入胜的学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7-2006 1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ANTIAN 于 6-7-2006 10:39 PM 发表
看了这本书,第一次接触到“胚种论”和化石形成,还有陨石特征等知识。作者在这样的畅销小说中寓教于乐,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这本书, 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单纯的科幻小说, 那里知道到最后揭发了真象, 这个Dan Brown的小说还是脱离不了政治和悬疑的风格. 很希望可以读到他一本纯粹是科幻题材的小说 (他的那本 "数码围墙" 科幻味道根本不浓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7-2006 10: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eisely 于 6-7-2006 11:06 PM 发表

这本书, 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单纯的科幻小说, 那里知道到最后揭发了真象, 这个Dan Brown的小说还是脱离不了政治和悬疑的风格. 很希望可以读到他一本纯粹是科幻题材的小说 (他的那本 "数码围墙"  ...



那么介绍你看

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生于1942年10月23日),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和影视制片人。他被人惯以“高科技惊险小说之父”称号,他的书已被译成36种语言,他的畅销书几乎本本被好莱坞搬上银幕,他在全世界拥有亿万忠实的读者和影迷。


迈克尔·克莱顿1942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曾在哈佛大学文学系就读,后转读考古人类学系。1965年23岁的迈克尔·克莱顿从哈佛人类学系毕业,一年半之后又开始攻读医学,1969年获得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之前,他就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他的小说《死亡手术室》(A Case of Need)甚至获得了1969年的埃德加奖。1969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畅销书,也是他的第一部高科技惊险小说《安德洛墨达品系》(The Andromeda Strain,也有译作《天外细菌》或《仙女座菌株》),并且被搬上了银幕。巨大的成功使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这部作品使他成为美国最成功的小说家之一。从此迈克尔·克莱顿写出了一部又一部畅销小说。他早年在非文学领域的研究为他积累了人类学、医学、生物学和神经学等渊博的知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也导演过几部电影,如他导演了他自己1975年的作品《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这是他1979年与肖恩·康纳利合作完成。迈克尔·克莱顿声望达到最高是在20世纪90年代,是因为他的作品《侏罗纪公园》被好莱坞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搬上银幕。另外他还创作并制片了获得艾美奖的电视连续剧《急诊室的春天》(E.R)。

他的另外几部著名的小说包括:《猎物》或《纳米猎杀》,讲的是智能化的纳米(纳米)集群被人为地释放后对人类的危害;《刚果惊魂》,讲的是寻找钻石矿和遭遇的大猩猩的故事;《恐惧状态》或《恐惧之邦》,关于环保恐怖主义的故事,这部书中对环保的描述与一般人心中的环保大不相同。

迄今已创作了15部畅销小说,全球总销量超过 1亿5千多万册,有12部被拍成电影,大多非常卖座。

他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他的才华还不仅体现在文学上,所导演的影片《西方世界》,《昏迷》、《火车大劫案》等获得了巨大成功。他是个计算机业的行家里手,拥有自己的FilmTrack软件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电影拍摄设计多种电脑程序,他所执导的《西方世界》,就是世界上首部应用电脑特技的电影。他还写过关于信息技术的书《电子生活》(Electronic Life),自己甚至还设计了一套叫“亚马逊”的电子游戏。克莱顿在这些领域的涉猎,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迈克尔·克莱顿同时在美国作家协会、美国导演协会、电影艺术和科学学会等多家行业协会中任职,他是美国唯一一个同时在畅销书、电影、电视剧三个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人。1992年的《人物》杂志将他评为全球50位最高雅人士(Fifty Most Beautiful People)之一。

1969年——《安德洛墨达品系》(The Andromeda Strain)
1972年——《终端人》(The Terminal Man)
1975年——《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
1976年——《食尸者》(Eaters of the Dead)
1980年——《刚果惊魂》(Congo)
1987年——《神秘之球》(Sphere)
1990年——《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
1992年——《升起的太阳》(Rising Sun)
1993年——《大暴光》或《叛逆性骚扰》(Disclosure)
1995年——《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1996年——《机身》(Airframe)
1999年——《时间线》或《重返中世纪》(Timeline)
2002年——《猎物》或《纳米猎杀:洪兰译》(Prey)
2004年——《恐惧状态》或《恐惧之邦:洪兰译》(State of Fea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06 1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DAN BROWN的小说还剩下骗局数字密码没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0-9-2024 04:15 AM , Processed in 0.11568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