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95|回复: 4
|
《康桥之恋》 (短篇文艺小说)
[复制链接]
|
|
伦敦的雾,最先是从康河的联谊中 荡漾出来的。它似乎是那河水的一部分,愔然而美丽的。奈何,这样的美总带着淡淡的忧伤,因为金乌东升之时,它便要化为点点露珠,逐渐消失在空气中。人,不也是如此么?当快乐过去了,哀伤也渐渐萌生。
我独自伫立在康桥,康桥依旧耸立在两岸间,静静地,高傲的守候着康河。我依暖了石阑上的青苔,只为听一曲夜莺的哀歌,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但夜莺不来,夜莺不来……
幽幽的月光映照着美丽的康河,粼粼的河水荡漾出淡淡的涟漪勾起了我的思绪,一切往事尽入眼帘。
四年前的秋天,我随着父亲来到了伦敦读书,在那儿,我认识了他——一个我今生难以忘怀的人。记得那时,康桥下常有你我的欢笑声。在静谧的夜晚,我们总喜欢踩着泼洒下来的月光和雾,静静地在康河岸边漫步。我那年十六岁,而你却已是二十四岁的优秀硕士。
康河如沉睡般宁静,仿佛只可听见流水潺潺。你挽着我的手,踏上石桥台阶,康河就在咱们脚下。有月光的相伴,黑夜不再是寂寞的,而是充满诗意的。它就像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大地;有了这月光,你才不会感到无家可归。你就这样望着幽幽的月色沉思半晌,然后对我说:“徽徽,你知道吗?不是谁都有这种感受的。这月光的美总是给你一种颤栗,这才是美的真正本质。没有颤栗,美也就没有了。你知道这座桥吗?”我微笑不语,伸手摘下一片柳叶,轻轻衔在嘴上,静静地聆听你波浪似的话语。
“这座桥是属于康河的,康河是属于灵性的,就像这星星属于这夜,而夜是属于懂得神秘的。”你望着我,继续说:“徽徽,我想,我以后要做诗人,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想写诗。”不知是否因你这句话影响了我,从那时开始,我爱上了文学。
好景不长,父亲知道了我们的事,他并没有反对,只是劝我要三思,毕竟对方是有家室的人。不久,父亲便安排我回国,虽然他并没说什么,但我却明白了他的苦心。我含泪接受了父亲的安排。
记得离别的前一夜,我约了他到康河。那晚的月色是凄迷的,夜是萧瑟的,满天的星星也为我哭泣。我们泛舟于康河上,船儿推出了河心,掀起一波波的涟漪犹如我心中数不尽的伤感,落花似的落尽。那一晚,我们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彼此也只能互相祝福。
一别匆匆四年,如今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儿的一切都以经物事人非。夜渐深,雾已渐渐将四处的景物变得模糊。“徽徽……”忽然又一把熟悉的声音从远处传来,朦胧中我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我定睛一看,是他——那个令我难以忘怀的知己。有的时候,世界就是这么奇妙,千里寻他千百度,那人竟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所谓的缘分。 |
|
|
|
|
|
|
|
发表于 11-10-2005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你的文章虽短但可说是一流之作。
但很好奇问下,故事里的‘微微’与你的帐号名字相同。不知这故事是否是真实故事?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10-2005 10: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非也非也,“徽徽”是中国民国时代的一位著名女诗人林徽因的小名,这篇《康桥之恋》也是我为她而写的。相信喜欢文学的人都知道徐志摩吧!林徽因16岁那年去了伦敦,在康桥认识了徐志摩,并与徐志摩发展了一段有缘无份的爱情。文章上的“他”就是指徐志摩。徐志摩认识林徽因的时候已是有家室的人,徐因为林而与妻子离婚。但林徽因未等到徐志摩签下离婚证书就已回国了。回国后林徽因在父亲的安排下与梁启超的大儿子梁思成订婚,然而林徽因与徐志摩那段不为人知的往事从此成了他们埋藏于诗中的秘密。林徽因婚后因疲劳过度而患了肺病,所以到香山养病,徐志摩还经常到那儿去探望她,还写了好多首诗给林徽因。徐志摩飞机罹难身亡,也是因为要赶去听林徽因在北京的演讲。为此,大家都对林徽因与徐志摩的这段往事一直议论纷纷。 |
|
|
|
|
|
|
|
发表于 11-10-2005 07: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噢,原来如此。
我虽喜欢文学,但根本没什么时间研究。
何况我只从小六毕业后都没什么接触中文,直到去年才开始接触中文论坛。
但无可否认,你的文笔真的很好。
期待你的下个作品。 |
|
|
|
|
|
|
|
发表于 11-10-2005 10: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林徽音时代的言语。
好久没有体会这一怀旧的言语,还有敏感的心灵。
不过我觉得比起小说,它更像散文。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